按关键词阅读:
修炼与再战
孙宏斌在行业中的“狂人”形象 , 源于2003年某次行业论坛上 , 他当着王石的面 , 发表了赶超万科的宣言 。 那时 , “老孙”还只是“小孙” , 一个令人生畏的后起之秀 。
顺驰恰好赶上了行业的“831大限” , 所有土地都必须摆上台面进行交易 , 机会对所有企业均等 。 土拍市场上 , 常见企业拼杀刺刀见红 , 顺驰成为尤为激进的那一个 。 它仅用一年时间就完成了全国扩张 , 并抢下了不少在当时看来死贵死贵的地 。 野马终因太快而失蹄 , 资金链断裂的顺驰在2006年走入历史 , 变成吴晓波《大败局》的一个案例 。
其实 , 孙宏斌只要再坚持一年 , 市场就将迎来大反转 。 2007年的牛市中 , 那些死贵的土地 , 马上就会变得“真香”起来 。 可惜 , 没有如果 。 他的第一次上市尝试没有成功 , 向大摩的私下求助也最终搁浅 , 资本并没有占到孙宏斌一边 。
2010年 , 万科率先迈入“千亿俱乐部” , 成为行业里程碑式的大事件 。 那一年 , 凭着融创东山再起的孙宏斌 , 借着上市的劲头 , 全年才卖了83亿 。 赛道还在继续 , 但身位相差太悬殊了 , 这是一条并不公平的起跑线 。
上市后 , 融创股价一直低迷 , 在2011年甚至跌到1块钱左右 , 徘徊在仙股边缘 。 投资人对内房股的热情降到冰点 。 那时 , 孙宏斌需要极力摆脱身上的顺驰印记 , 他需要向投资者证明 , 融创代表的是另一个崭新的故事 。 在起步的几年 , 融创确实选择了另一条道路 , 那是顺驰的反面 。
快速全国扩张?不 , 融创选择了区域深耕 。
北京、天津、重庆、苏州、无锡 , 到2012年才进入杭州、上海 。 孙宏斌选择深耕这三个区域 , 环渤海、长三角与西南重镇 , 慢慢打磨产品线 , 同时锻炼一批能战的管理队伍 。
修炼内功的几年 , 孙宏斌要求进驻的区域必须做到当地头排 。 他们确实做到了 , 甚至仅用两年就在众星云集的上海做到了销售头名 。 产品得到认可 , 队伍得到历练 , 全国化的条件在不经意中慢慢达成 。
土地市场高价抢地?不 , 融创选择了项目合作 。
融创在诞生时 , 就具备合作基因 。 早期的对象如首钢、中体产业等 。 在北京拿地尤其不易 , 与首钢合作拿下的西北旺地块 , 在融创团队的精打细磨中 , 成为知名的西山壹号院 。 项目销售极其亮眼 , 融创在北京豪宅市场一炮而红 。
上市后 , 融创的合作列表接连出现了保利、金茂、住总、葛洲坝等身影 , 基本都是央企大哥 。 他们财大气粗 , 信用极佳 。 在这些合作中 , 融创不必为财务杠杆分心多虑 , 可以尽情发挥团队执行力的优势 , 用更精细的操盘把项目价值做到最大 。
2012年 , 融创与绿城的合伙 , 更是异常精彩的一笔 。
绿城的产品力盛名在外 , 而融创在营销等方面的执行力更是让人侧目 , 融绿平台在上海、杭州等地的项目合作风生水起 。 老孙与老宋郎情妾意 , 极为合拍 。 这是2014年宋卫平萌生退意时 , 选择交棒给孙宏斌的前因 。
宋卫平是另一个号称要超越万科的大佬 。 但在2009年对杠杆的迷思尤其是对高息信托的滥用 , 把绿城置于险境 。 他引入九龙仓和融创为自己纾困 。 这一次 , 孙宏斌角色调转 , 他第一次担当白武士一样的拯救者 。 当他试图用降价等手段来加速去化 , 去拯救绿城的现金流 , 却无意间触及了宋卫平的逆鳞 。
宋卫平是一个对自己产品有强烈执念的人 , 他认为降价不仅伤害了绿城的客户也伤害了他 。 这种情怀在企业危机中更显珍贵 , 但也确实非常不合时宜 。 孙宏斌的随行就市 , 或许才是更加现实而有效的做法 , 这也是从顺驰总结出的带血教训 。
但宋卫平动摇了 , 他不惜背负信誉的黑点 , 也要推翻与融创既定的股权交易 。 融绿从项目交易、平台合作、股权交易到最终分家 , 成为一部连续上演好几季的行业大戏 。
稿源:(读书会撩)
【】网址:http://www.shadafang.com/c/hn102ER3322020.html
标题:读书会撩|融创十年:孙宏斌的逆袭之路( 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