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人|消失的点餐台( 三 )


此后,在经历了数年的沉淀发展之后,美团聚集了超过600家技术服务商,又推出了快驴等B端服务功能,从而建立了一套完善齐全的前中后台餐饮配套系统。
而阿里则是带着自身固有的支付优势选择进场与美团竞争。对口碑与饿了么进行合并,投资餐饮SaaS头部企业客如云,进场稍晚的阿里也顺理成章的完成了对餐饮SaaS行业的介入。
互联网时代,两大巨头又在餐饮SaaS开辟了新的战场。
受到了多方的关注,再加上背靠互联网浪潮的智能点餐固有的优越性,使得近年来餐饮SaaS的有了指数级别的发展速度。
根据艾瑞咨询报告统计,2019年中国企业级SaaS市场规模超过360亿元,预计在疫情的助推下,线上需求日渐增多,2022年市场规模会达到千亿级别。
另据相关数据表明,一二线城市餐饮行业SaaS的使用率接近100%,同时有向三四线城市蔓延的趋势。
并且与当前我国万亿级别的餐饮整体市场规模相比,餐饮SaaS不足1%的占有率代表这项业务本身还有着极高的上升潜力。
不管是功能的多样性,还是来自市场的良好反馈似乎都预示着SaaS展现出来的神奇魔力对于餐饮行业的流量至上的特征有着天然的匹配度。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三、智能点餐,让吃饭不再简单不管是扫码点餐服务也好,还是其他餐饮SaaS提供的软硬件服务也罢。智能化永远是其宣传标语中最为响亮的标签。
令人遗憾的是,智能化的点餐模式在部分人眼里多多少少有点“不智能”。
当今社会,人工智能的发展使得高端科技发明层出不穷,但人工智能的繁荣最后还是要回归以人为本。
另一方面,年轻人更贴近互联网时代可能会对“智能化”给出更好的反馈,但是评判人工智能产品好坏的标准不能局限于部分人群的体验。
回归吃饭这件大部分人眼里的小事,智能点餐的出现的的确确迎合了许多店铺和顾客的需求,也被大多数人视为时代的产物。
但是,我们更愿意去相信不具有普惠性质的智能点餐技术,未来的发展仍然有其局限性存在。
今年年初,人民日报就曾发文批评扫码点餐,矛头直指智能点餐的两大负效应——个人隐私泄露和老年人使用困难。
诚然,回溯智能点餐并不漫长的发展历史,人们对于智能点餐为数不多的担忧都集中于上述两点。
2021年315晚会曝光的人脸识别和扫码点餐窃取用户隐私信息的新闻,仍旧让人记忆犹新。
可见,个人隐私保护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恰恰与之相反的是,餐饮行业的智能点餐系统会通过不同方式(微信小程序、自营App)要求顾客“交”出个人信息。

中老年人|消失的点餐台
文章插图
图/随处可见的二维码
并且为了收集这些信息,手段极其“残忍”。
最普通的方式是推荐进店顾客采取扫码点餐的方式进行餐食的获取,然后通过手机跳转进入点单页面或是微信、支付宝的商家小程序进行点单。
这种类型通常出现在一些规模较小的餐饮小店,在点单过程中也不会强制索要顾客的姓名、手机号、实时位置等信息才能进入下一步。
更为“先进”的套路是,例如华莱士等连锁快餐店,在手机小程序点单或是App点单中设置相较于人工点餐价格极为优惠的套餐或活动。
使得消费者面对明显的价格差异时,被迫选择智能点餐方式,然后“不情愿地”交出自己的个人信息。
更有甚者直接“强取豪夺”,关闭人工点餐通道,强制顾客采用线上点餐方式。
我们通过探访发现诸如麦当劳、肯德基在武汉的许多门店已经不常设点餐员这个岗位,同时连操作较为简便的点餐机也一并关闭,迫使顾客进店后别无他选只能采用微信小程序点餐或是下载麦当劳新升级的自营App。
这种只提供单一点餐的行为一定意义上,已经侵犯了消费者的自由选择权,或者至少,影响了部分消费者的用餐体验。
有网友不禁调侃“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就是服务员站在我面前,而我却只能扫码点餐”。
智能点餐的强势,让顾客丢失了“Say No”的自由的同时,也将顾客的信息安全置于了“四面楚歌”的境地。
IBM2020年发布的《数据泄露成本报告》显示:
在所有的信息泄露事件中,客户的个人身份信息泄露最为常见,其中有一半都是外部人员恶意造成。
大企业利用大数据“杀熟”,而小公司则将数据标价售出,消费者一边享用着美食,一边还要面临信息泄露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