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付|创造价值,持续交付:B端产品经理的方法论( 六 )


1)商业经济模型
这里利用一个案例来讨论经济模型和剖析企业的商业模式,从而反映出这类能力如何能帮助产品经理更好和更有效地针对企业的变革需求来打造对应的产品,使之与业务目标匹配。
T公司是一家运营了多年的2B类型汽车维修企业。企业从一家小维修公司开始,发展自己维修服务业务,与此同时逐步通过打造自己的IT业务平台,慢慢演化成了专为企业级客户提供车辆维修业务的服务外包商。
T公司首先和大型运输企业客户签订维修商业外包合同,使得客户可以在系统平台上提交车辆维修工单;另一方面,T公司在全国各地招募汽修企业入驻到系统平台上,每当客户企业在某区域有维修工单产生,平台会通过算法匹配分发给在该地区适配的已签约入住系统平台的汽车维修公司。
交付|创造价值,持续交付:B端产品经理的方法论
文章插图
基于这样一个商业场景,在解决业务诉求和运营痛点的时候,到底是以什么经济模型来评估产品的价值和业务目标呢?
它的底层经济模型是和滴滴或者Uber一样,遵循梅卡夫效应(Metcalfe‘s Law),通过正向推动刺激来扩张经营业务的么?
Uber为消费者提供了匹配服务,它帮助乘客找到司机,同时帮助司机匹配乘客;随着司机不断加入和服务覆盖区域的扩张,这一商业模型的内在增长动力开始出现。
乘客越来越多,随之带来的越来越多的司机,这样叫车等候的时间又进步一步缩短,司机空载的几率降低,单位时间内可以达成更多的交易;这样供给双方的互相正向刺激形成了良性循环,爆发性地拓展了业务的边界和经营规模。
交付|创造价值,持续交付:B端产品经理的方法论
文章插图
还是说,它是基于双边效应下的商业模型?
梅卡夫这一效应的强大在于每个节点间的互动与活跃,在此前提下的商业模式才具有更高的经济估值;而对与某一类网络商业模式来说,交互只存在特定种类用户之间,比如AirBnB上的房东和房客之间,跟谁学上互动和交易仅存在于学生和老师之间进行。
在互联网的平台商业模式中,用户分为两大类是常见的现象;同时,供应商同供应商之间鲜有往来。消费者之间大体也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是正如郭德纲所说,同行是冤家。用一个简单图形表示,如下:
交付|创造价值,持续交付:B端产品经理的方法论
文章插图
而这类互联网平台的价值来源于供应方和需求方的相互吸引和相互促进。在交易平台上,不同类型用户之间的正反馈、交互所产生的价值就是双边市场效应。在这个经济效益模型下,平台企业所需要针对的是如何刺激交易和吸引更多的入驻用户,从而放大该商业模型给企业带来的价值。
也许T公司的这个商业模式,没有列在这里所说的经济效应模型当中。它只不过是做着传统生意的买卖,无外乎是迁移了经营场所而已。实际上的使用的是以下经济模型
交付|创造价值,持续交付:B端产品经理的方法论
文章插图
在这样的经济模型下,T公司签订客户,把汽修工单交给维修公司,居中阻断了企业客户和维修公司的互动,实际上是削弱了梅卡夫效应和双边市场效应;而企业的盈利来源是从这些交易中获得提成收益。
在这样的业务模型下,企业的盈利是靠降低单个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数量和流转速度来达成的;那么与之匹配的产品设计的核心目标就是要围绕这个商业逻辑来打造,提高单个工单的处理时间和效率,降低单个工单的资源成本,推动企业拓展和获取外部客户的能力就成为产品经理在考量系统产品价值时所针对的优先指标。
而拓展外部客户这一事项,有需要产品经理具备行业的基本知识,能够分析行业动态和业务的定位,针对需要拓展的客户开发相关的产品;比如说,如果之前的T公司的客户都是大型公交系统客户,那么在产品平台上所处理的配套的汽修工单都是针对这类型客户的车辆特性来设计的;那么如果企业现在需要拓展出租车维修市场,那么现有的产品特性和处理逻辑是否匹配,有何需要改良,就是产品经理需要提前预判和研究的问题。
产品经理的商业洞察力也会针对业务形态和成熟度有不同维度的运用;通常是通过设计和实施应用产品来推动和支持业务运营目标的实现,从而达到业务驱动型价值;另一方面,在已经处于运营阶段的产品系统,产品经理可以通过数据的运营和发掘,或者新技术的引进,引导企业改善运营现状,提高企业现有商业模式下的效能,从而实现产品驱动型价值;产品经理需要清晰的了解业务所处的状态和产品本身的能力,从而预判不同业务痛点所需要的产品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