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是针对师兄这三个提问,如实地回答了——
- 现在感到很无力,还时不时伴有不安全的感觉;
- 我努力了可还是无法引导孩子走出困境,会对自己很生气、很失望;
- 当下两者相比,肯定是家庭和睦更加重要。
可是,我还是感觉很痛苦啊,整个人是呆呆的,面目表情呈现很苦的样子,知道这些道理又不能疗愈自己啊?
师兄看了我许久,叹了口气,缓缓地说出了直击人心的问题真相,让我醍醐灌顶——
“你不喜欢孩子现在的状态,这也许来源于你不喜欢颓废的、情绪失控的人,但这并不代表孩子是家庭的罪人或糟糕的人,你现在可以不喜欢他,但是,这和你与他一起好好相处又有什么直接关系呢?”
这就是事实与真相的区分。我讨厌孩子不上学在家是事实,但真相才是我需要的。
如果,因为讨厌孩子就放弃与他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总是要去“引导孩子走出困境”,那么家庭和睦的成果肯定拿不到啊,这一定不是我想要的。
但是,不喜欢意味着活在自己的标准当中,不符合自己的标准就不喜欢,实质上是没能力接纳、包容、尊重孩子啊!
此时,我才豁然开朗,原来,对“反思”这项技能,我还有这么多的“不知道”!以下是当时的思考发现:
1、反思的起心动念错了;
只在意“引导与改变孩子”,忘记了自问“为什么总会有这个念头”,无意识地将自己置于永远是对的“拯救者”角色中,而孩子是脆弱没自信的“受害者”角色。
2、反思的逻辑方向错了;
以前把孩子厌学的责任归因于外部因素——厌学这件事是不对的,来源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出了问题,我是没有问题的;
这时才明白,应该把问题归因于自己——厌学这件事并无对错,是我看待厌学的观点及情绪让自己痛苦万分。
3、反思的目标设定错了;
孩子厌学已经成了事实,而协助孩子主动复学本就是个长期的动态过程,是无法作为目标的,因为未来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成为行动目标毫无意义。
痛苦之所以无法消除,我之所以时常有无力感、不安全感,是因为没有回到当下,总是在思考过去与未来,自然就无法得到正确而及时的反馈。
4、反思的核心内容错了;
对于孩子厌学这件事,我思考的是如何让他对学习恢复信心、性格变得勇敢自信,或者是父母该怎么调整沟通、行为方式,这仅仅是聚焦在行为、语言层面的改变。
孩子之所以没有什么改变,是因为没有研究自己对厌学、教养的各种惯性假设,顺着惯性看到真正的问题本质——信念系统与情绪应对模式,然后进行校正调整。
自然,我与孩子的亲子关系及家庭氛围陷入困境,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只不过减少了矛盾激化的机率,偶尔还会反复加剧关系冲突。
当我把对于“反思”这项技能的“不知道”,如实说给严师兄听后,他微笑着说:“看来你很聪明啊,这么快就会举一反三啦。”
03 反思带来什么好处?
文章插图
匆匆告别严师兄后,我顿时感觉到身体轻松了许多,心境也慢慢清明了,内心的力量又逐渐回来了。
回到家后,我把儿子郑重地叫过来,准备以家中两个男人的身份来一次深度对话,而不是父子沟通。
当时的我们两人就这么安静地面对面坐着,双方许久没有开口说话。
当我觉知自己的身体,觉知安静下来后内心中的各种情绪,头脑中“帮忙”、“引导”之类的念头逐渐消失了,我才跟孩子有了第一次真心实意地道歉:
“我看见你这些天饭吃得比以前少许多,睡觉的时间也越来越晚,每次我想走近你,你仿佛有些害怕,我想是不是自己给了你太多压力?”
稍微停顿了一会,我去拉孩子的手,虽然他有些抗拒,最终还是同意了。我接着跟孩子说:
“我猜你可能会想,现在不读书了,爸爸妈妈就不爱你了,这样就活得没意思了,你可以这么去想,我们不会怪你,反而会觉得你这么想也是为了父母好。”
- 亲子关系|利津县第三实验幼儿园:亲子共同阅读,书香伴随成长
- 疫苗|医史为鉴——儿童疫苗接种:健康成长的基石
- 汪苇杭|《令人心动的offer3》揭露成长真相:孩子们该会的,不只是学习
- 孩子|李玫瑾:家有男孩,家长应在4件事上学会放手,娃将来更有出息
- 剩饭剩菜|这3种“早餐”家长别给孩子吃了,不仅没营养,也不利于孩子成长
- 西尔斯育儿百科|海姆立克急救法,每个大人都应该学会的
- 长高|12岁的森碟身高将近170:学会这些技能,你家娃也能蹭蹭蹭的长!
- 大姨妈|孩子身体提前发育,“早熟”会直接影响成长速度,家长别掉以轻心
- 分娩|顺产分娩的产力是啥学会掌控产力,你的顺产过程会“易如反掌”
- 睡眠时间|儿科很少跟你讲的长高知识,学会3点,孩子半年高8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