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中对孝的过度要求及功利主义在如今的不可行性

导语"百善孝为先"是我们从小听到大的一句俗语 , 而我们的教育也紧紧依照着这样的俗语而展开 。 尊敬长辈 , 孝顺父母 , 见到长辈要问好 , 几乎是每一个孩子都会受到的教育内容 。 当然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情感 , 也是我们必须应该掌握的一个伦理规范 。 但任何事情都需要一个界限 , 或者说需要一个中庸的标准 , 过和不及都是不好的 。 《二十四孝》是一个很经典的 , 流传范围非常广的 , 记录了很多孝顺小故事的一本书 。 但当我们去发掘这本书的内容 , 并且细细分析的时候 , 我们就会发现他有很多故事是我们所不能理解的 , 《郭巨埋儿》 , 《尝粪忧心》 , 《割股疗亲》 , 我们光从这个名字上面就能听出来 , 这些孝顺小故事所讲述的内容 , 肯定和我们当代的价值观不符 。 虽然这些小故事里面 , 我们确实能感到一些非常深刻的孝顺意识 , 但除了从我们当代的角度看 , 他有些不符合常理之外 , 即使是从当时的角度来看 , 《二十四孝》这些故事里面所倡导出来的孝道的价值观 , 掺杂了太多的功利主义的思想 , 而这是与儒家本身所倡导的孝道是相违背的 。 而当一种情感不够纯粹时 , 就失去了应该向我们传达出来的积极引导意义 。
儒家文化对孝的发展孝这种情感 , 实际上是作为一个人类所自然而然流露出的情感表达 , 所以在很早的时候就有记录以及描述来赞扬和称颂人类所具有的这种情感 。 比如在尧舜禹时期的相关故事 , 以及在甲骨卜辞中的孝的形状就是搀扶老人 。 在《诗经》之中也有大量的以"孝亲"为主题的诗句 。 所以在那个时候 , 人们已经意识到了这种情感 , 并且对此做了一个最基本的定义 , 就是尊敬、关爱、体恤父母 。
那么儒家对于孝这种文化的贡献 , 应该是将它理论化 , 并且赋予了极高的地位和非常明确的含义 。 比如我们在《弟子规》之中就能够听到的"首孝悌 , 次谨信" 。 他所明确规定出来的就是 , 孝顺体谅父母是儒家所规定的道德理规范之中最重要的那一个 , 并且把孝悌作为"仁"的根本 , 为其赋予了极其重要的地位 。
图一:《弟子规》

《二十四孝》中对孝的过度要求及功利主义在如今的不可行性
文章图片
儒家学说中的孝悌就是孝敬父母 , 敬爱兄长 。 在它将孝悌的含义做了基本明确之后 , 要求人们必须要在日常生活中执行它 。 在执行过程之中 , 也体现出了孝悌最为根本和崇高的地位 。 因为"行有余力 , 则以学文" 。 也就是说 , 必须要在做到孝悌的基础上 , 还有余力的话 , 再去学习经典文献 。 也就是说 , 在儒家看来 , 教育的最首要和最根本的目的是德育 。
那我们也都知道 , 孔子是一个极其推崇西周礼仪文化的文学家 。 所以对于孝道的执行 , 孔子也是做了相当明确的礼仪规范的 。 比如 , "生 , 事之以礼 , 死 , 葬之以礼 , 祭之以礼" 。 在父母仍然活着的时候 , 要遵从礼制侍奉 , 在父母去世的时候 , 要遵从礼制埋葬 。 而对相关侍奉父母的礼仪的规范 , 孔子也是有非常细致的要求的 , 最基本的一个就是在父母死后 , 要为父母守丧三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