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鲜|巨头不再"撒钱",生鲜电商拐点已至?( 二 )


生鲜|巨头不再"撒钱",生鲜电商拐点已至?
文章插图
线下商超用小程序“反攻”线上生鲜电商
换句话说,生鲜大平台的业务触角还没有蔓延到可以伸向社区的每个角落,他们的现有实力不足以支持他们做出如此冒进的举动。想用通过社区团购平台走捷径,现实会对他们说“不”,就好像眼下被用户广为诟病的社区团购服务,既顾不到“头”也顾不到“尾”。
不管从哪个角度讲,社区团购都不占优势。那为什么负责出资占领社区生鲜市场的巨头,就非要盯着“几根葱”看呢?这可能与他们还按照之前大举进军外卖、网约车时的老眼光做事情有关。
每当市场有新风口,巨头入局就会掀起补贴大战,谁能坚持到红海竞争的最后,形成市场龙头地位,就能提价收割消费者将之前的投入赚回来。看上社区生鲜市场,算是生鲜大平台们这一回踢到了铁板。
这是一个门槛相对较低,几乎可以说是人人都能做的生意。因为价格优势经历过短暂辉煌的社区团购平台,在失去唯有的价格优势那一刻,用户也会重新偏向其他价格更低或持平的消费渠道。而若是坚持走价格优势,同城生活、食享会等选手就是资金链断裂的典型例子。
社区团购由“热”转“冷”,虽然宣告了生鲜电商平台在社区战略上的阶段性失败。但或许,这一次集体失利并不是坏事,反倒会成为促成生鲜电商开始思考真正的“未来”发展道路要怎么走。
如何重塑生鲜电商行业壁垒从现在的情况来看,估计没有几个生鲜电商平台是基于用户的实际需求,并衡量自身真实实力过后,想清楚了“要做什么”才入场的。外界其实能理解,平台们想赚热钱却不想花心思,但“你之供给”与“我之需求”不匹配,那结果就是被用户“抛弃”。
在这个物质极为丰沛的时代,果蔬蛋奶、日常生活用品,普罗大众并不缺购买渠道,竞争这种入局门槛低的行业,以生鲜电商大平台的实力,如何找准市场缺位、补上市场缺位才是重点。
“生鲜产品很难构成竞争壁垒。”一位互联网观察人士告诉锌刻度,可以看到生鲜电商平台在供应链、仓储、终端上不断加码,但它们在短期内难分胜负,这不仅是供应链等基础设施需要长期投入的问题,还有选品的问题。
就像线上的社区团购、生鲜电商和线下的生鲜超市、小摊贩等,商品的高度同质化导致它们很难真正拉开竞争差距,“在没有独特商品力的情况下,除了打出低价外,根本无力应对诸多竞争。”
线上线下生鲜产品高度同质化那些地域性更加明确的生鲜产品,可将业务线覆盖全国的部分生鲜电商平台力所能及。比如阿里、京东、美团等平台,都有专属于自家的运力部门,完全能够借此填补上这部分市场空白。
更甚至于,如果顺着地域性特色生鲜产品,打造独特产品品牌的这个思路考虑,或许还会有更多惊喜。
放眼全球,在产品品牌层面,美国的“艾大华土豆”、日本的“神户牛肉”均享誉世界;在国家与产业品牌层面,日本重精致农业,法国地标产品管理,新西兰以国家力量成就“佳沛”品牌的影响力,在国际、国内市场均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
而据相关信息显示,目前国内的大农业以粮食为主,大农业的规模化生产比较成熟,但是缺乏品牌;中农业以经济作物为主,土地流转之后可以规模化生产的,但是标准化管理比较乱,食品安全的信任度还需要建设。
因为标准化的缺失,以及物流和销售渠道的不完善,有很多优质农产品的潜力还没有被开发出来。
可以预见,如果能解决这些问题,将原本无标准、无品牌、无商标、轻包装、难追溯的传统生鲜产品,转换为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信息化追溯、电商化销售的新型生鲜产品,到时不仅能填补国内市场的空白,还能让自身获得差异化竞争优势,建立起真正的生鲜壁垒。
生鲜|巨头不再"撒钱",生鲜电商拐点已至?】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