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我们中国特别强调“孝”?( 二 )


这两种不同的文化,各有利弊,没有优劣之分,只是看个人更认可哪一个罢了——非要捧一踩一,表示哪个更文明,那就没必要了。
我反正秉持着最朴素的三观——你对我冷漠,我就对你无视。你对我好,我就要对你好。你对我有恩,我就要努力回报。
以德报德,必须的!否则浑身不舒服!
孝,不过是“报恩”的表现之一罢了。

■网友的回复
我们强调孝本身没有问题,问题是如何解释这个孝题主可以是清朝落第秀才李毓秀写的《弟子规》读多了,四书五经一个没碰,才会有这种问题。《礼记·礼运》:“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孝也好,忠也罢,都是双向的,父慈子孝,君仁臣忠。
■网友的回复
我感觉我们农耕文明以前是家族责任制,后来一个大手打散了,有些东西深入到基层解构掉一部分的家族逻辑,但还是家庭责任制,以小家庭为核心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很难从根本上连这个小单位都一并瓦解了,而且各种制度也是这么设立的,也没有丰厚的福利制度托底,让人可以在个体上自由无阻碍地行动。所以孝文化就是一种粘合剂,在道德情义上完善这个事情,形成道德准则。
孝和爱感觉不是一个事情,但是现在也确实没有更好的指导原则来取代这个准则?我们仍然是庞大的乡土中国逻辑呢。

■网友的回复
一个期待养老金的人是最安分守己的,也是最容易被统治的。——卑斯麦
把“养老金”的金字去掉也成立
中华文明在早期是受过“孝”的好处的,作为一个农耕文明,食物相对富足,养得起难以劳动的老人,而老人也会承担起带孙辈的责任,把知识经验传承下去,让中华文明能够成为文明
而进入国家时代后,统治者看到了“孝”对增加人口、维护社会稳定的好处,特别像晋朝这样不太方便提倡“忠”的朝代,就更需要“孝”了
还有一个原因是中国没有普世的一神教,没有“神”来分流“父母”这个位置,因此子女与父母的关系更直接

■网友的回复
其实即使封建时代的三纲,也不是强调无条件效忠的:
君为臣纲,君不正,臣投他国。国为民纲,国不正,民起攻之。父为子纲,父不慈,子奔他乡。子为父望,子不正,大义灭亲。夫为妻纲,夫不正,妻可改嫁。妻为夫助,妻不贤,夫则休之......
所以并不是忠孝被神不知鬼不觉的夹带了私货,而是题主对三纲的理解本身就不够全面。
忠孝的责权利是相辅相成,享受多大权力就必须承担多大的责任义务,这样忠孝思想才能在逻辑上形成一个可以自洽的完美闭环,要不然这东西怎么能在中国源远流传上千年并塑造了整个东亚文明?当然这些东西士大夫之流去研究就好了,老百姓是不会懂那么多,结果一执行常常变成单纯的强调服从上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