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阿里本地生活,为何「起大早,赶了晚集」?( 二 )


这句话似乎也可以理解为美团变相的承认“边界”,事实上,虽然和阿里之间早就山盟不在,但美团的确甚少涉及实物电商。
但是,对于阿里来说,聚划算对本地生活服务的尝试也就止步于此,后续没有更多的组合拳,
现在想来不免可惜。但就当时的格局来说,阿里投资了美团,再自己做本地生活服务,的确不符合一般的商业逻辑。然而谁也在当时不曾看到,阿里那么快就失去了美团。
而更让人感慨的是在聚划算最好的2012年,阿里以近莫须有的罪名将阎利珉拿下,聚划算也由此失去灵魂,不断倒手,最终并入天猫,成为天猫的一个频道。
可以想见,如果保持当时的势头,聚划算大概率会成为一个超级流量产品,我们与阎利珉聊天,也感慨如果当时聚划算在,未必有拼多多的机会。对此,王兴也表示以为然。
还有一种可能,成为流量大闸的聚划算也可以直接进入本地生活领域,成为阿里本地生活的一个强支点(也就是今天高德的角色)。口碑也罢,饿了么也罢,除了地推和运营与美团点评相比略逊,还有一点是流量上吃亏太多。资深营销专家俞雷在2011年年初的微博就表示:团购谁也搞不过聚划算,聚划算可以和口碑单立出来,市场潜力巨大,资本价值巨大。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呢。
2淘点点为什么没扶上墙?当然,如果说阿里就是一心一意的倚仗美团在本地生活领域树立话语权,这种设想未免过于天真。阿里从没有想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更不想放弃本地生活领域的尝试,于是,另一股力量被培植起来。
2013年起,外卖确定性成为一个快速增长的赛道,美团磨刀霍霍,在阿里眼里,外卖同样有巨大的商业价值,同时,外卖似乎并不在美团和阿里当初决定“划界”的任何一边,这也为阿里决定扶植淘点点,找到了一个很好的解释。
2013年12月20日,从口碑网到淘宝本地生活,最后从淘宝本地生活剥离出来的淘点点,作为一项阿里内部的O2O战略项目正式上线。背靠阿里,有淘宝、支付宝等阿里系的app作为流量入口,淘点点被寄予厚望,阿里CEO陆兆禧亲自带队。
当时,淘点点事业部总经理王煜磊(花名乔峰)表示,“淘点点最大的价值,在于把服务变成了在线可售的标准商品,阿里希望凭借淘点点打造成餐饮界的淘宝+天猫。”
与此同时,王煜磊还说到,“淘点点现在是免费的,阿里并不指望淘点点赚钱,相当长的时间内此事都不在考虑之内。我和老陆(阿里CEO陆兆禧)谈淘点点时,他并没有提及任何的盈利需求,如果将来要收益,我也希望(免费)的时间会尽可能长。”
2014年 2月,淘点点宣布在全国20个城市招募服务商合作伙伴,前期补贴上亿元,加速推进淘点点业务在各地外卖、点菜商户中的普及。
那时候,已有上万家餐饮商家入驻淘点点,使用淘点点点餐的用户超过600万人。为了抢占市场,2014年下半年几家外卖平台掀起一场持续数月的补贴战,淘点点也参与其中,通过大幅度补贴吸引用户。
虽然失去了聚划算的强势开局和无限可能,但是如果能淘点点能站住,在本地生活服务市场上,阿里仍有很好的先发。
然而,淘点点并没有完成被寄予的厚望。易观发布的《2015 H2中国互联网餐饮外卖市场专题研究报告》显示,2015年第四季度,饿了么、美团外卖、百度外卖分别以33.7%、33.1%和19%的市场份额排在前三位。这份名单中,已经不见了淘点点的身影。
对于淘点点的失败,有分析者表示,淘点点死于没有自己的线下团队。
这个解释其实颇为诡异,因为阿里当年正是因为“中供铁军”而崛起,其中的两位大将干嘉伟、吕广渝,分别加盟美团和点评,为后二者带出了强劲有力的地推和线下运营体系,所以说阿里缺乏对地推的肌肉记忆是说不通的,比较合理的解释是,2011年卫哲假货事件后,阿里对中供铁军团队的分离和逐步清洗让阿里曾经引以为傲堪称宇宙最强的地推团队已经消耗殆尽。
客观的事实则是,淘点点的模式涉及中,其线下地推团队都是外包团队,而不是自建运营,所以在效率和BD力度上打不过饿了么和美团,更不好管理。
这是可以解释的——在运营方面,阿里仍然采用淘宝运营逻辑,希望将餐饮服务变成商品,让买卖双方直接交易,淘点点仅提供外卖、点菜功能。这套逻辑,让淘宝战无不胜。但外卖模式并不适合纯粹的平台模式,这种设计商家在使用淘点点的时候,就相当于开了个淘宝店,还要自己运营,而不是做好餐饮这件事本身就好。很明显,这种模式对中小餐饮商家来说,既增添了门槛,也没有降本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