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请大家介绍一些你认为最能代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精髓的典籍( 九 )


先民创造《周易》时,全为预卜吉凶用,故卦爻辞所涉事物都是象征意义的,以便实用时随机推导。以乾卦中的龙为例,它或许有最初的含义,如可能指星宿,但在实际占筮中,龙则仅仅是众多具有类似属性之物的象征而已,如君主、父亲、男子等,这都要视所预测的事情而定。汉人曾说“诗无达诂,易无达占”,就是这个意思。
卦爻辞的基本结构是象辞、占辞,通常是象辞在占辞前。但有些卦爻辞没有象辞,而是带有哲理性的劝慰性句子。占筮是有疑则占,所以才会有劝慰性的句子,如泰卦九三:“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无平不陂,无往不复”就是带有劝慰性的句子,同样它也含有朴素的哲理。当然,我们也可以将这类句子看作是象辞。
每条卦爻辞未必只有一条象辞,或一条占辞,有可能在二条甚至多于二条。如泰卦九二:“包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得尚于中行。”这条爻辞里可能就不止一条象辞。又如随卦九四:“随有获,贞凶。有孚在道以明,何咎?”“贞凶”与“何咎”基本相反,“随有获”与“有孚在道以明”是两条不同的象辞,因之占辞也有不同,这是很好理解的。以前李镜池以此质疑卦爻辞,对这种现象表示不理解。《周易》卦爻辞不是一次性编好的,有多次续编之后,这类现象是很正常的。
在有些卦爻辞中,除象辞、占辞之外,还有提供应对措施的内容。如屯卦六三:“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吝。”“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是象辞,“君子几”以下是占辞,但它包含了一条建设性的意见:“君子几,不如舍”。
2、易传
传是解释经的,七篇“易传”,各有不同解释角度。《彖传》是解释卦辞的,《象传》从象的角度解释卦辞和爻辞,《系辞传》是篇通论性质的传记,重在哲学阐发。《说卦传》收集了许多卦象,《序卦传》串讲卦义,排到卦序。《杂卦传》打乱卦序,追索卦形方面的规律。《文言传》收集了一些解释乾坤卦爻辞的遗文佚句,系统性略弱一点。
七篇《易传》的成书时代是不一致的,大致在战国中晚期,作者也应该不止一人,《文言》、《说卦》都有资料辑佚的性质,《系辞传》也编辑进了一些文字资料。由于事物的发展有从粗到精的过程,所以通常认为《彖传》的制作时间可能是最早的,因为它是解释卦辞的。《象传》重在解释爻辞,时代就要略后一点。
经、传本是分开流传的,为研习方便,人们将经、传合在了一起。经、传合编的本子,始于汉代学者,有人认为是郑玄将《彖》《象》与经文合在一起;也有人认为是西汉的费直将经、传合而为一的。说法有很多,莫衷一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