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导语:现如今人们使用次数最多的APP当属微信了,微信成为我们生活中最离不开的APP之一,我们基本每天都会用到微信进行社交,它的日活跃用户已经超过10亿了。从微信问世到现在,它的功能变得越来越丰富了,已经不仅仅是一款社交APP了。
文章插图
“让用户尽可能少地花时间在微信上”,大概是张小龙所讲过的段子里,最特别的一个。
当然,这句话也是个玩笑。
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自从微信出现以来,我们都遭遇了某种意义上的“绑定”。
去年,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发布了一份关于新媒体的蓝皮书,报告指出我国近九成的人每天使用微信,25%的受访者日使用时长在4小时以上,近90%的人周使用天数为7天。
如果要评出一个“生活中最离不开的手机应用”,微信是绕不过的必选项。
当抖、快被认为是“时间黑洞”、游戏被指责为“电子毒药”,人们似乎忘记给微信一个名分。
微信和其它任何应用都不相同,使用并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被迫式的接受:在这个容器里,容纳了12亿规模的用户基数,微信要做的,是找到用户群最大公约数的G点。
微信就像一颗恒星,在万有引力定律下,恒星是绝对的星系中心。
一、社交星云星云孕育恒星,社交孕育微信。
受到国外一款名为Kik的IM软件启发,张小龙做起了微信。
初版上线很快,从启动到正式发布,前后大概只用了4个月时间。倒不是团队有多神速,只因功能实在简单:设置头像和微信名、发送信息、发送图片、导入通讯录。
早期的微信,与其说它是一个社交软件,倒不如简明扼要地称作是免费版短信,除了聊天这种最古早的社交方式,再无其他发挥空间。
同为腾讯旗下社交类产品,从一开始,微信就与“老大哥”QQ截然不同。
后者一加再加,前者却把背包减到了最轻。
这种近乎相反的产品理念,让微信成为QQ的补集,为一些疲于冗杂功能的用户提供了替代方案。
受惠于兄弟产品的红利,微信支持QQ账号直接注册,顺利完成前期引流,操作界面和应用体积上“小而美”的设计,进一步拉高了用户对于这个新生物的打分。
在微信诞生之初,从Kik类似的通讯产品上看到商机、采取行动的玩家并不少。
早于微信一个月,雷军交出了米聊;再早以前,移动公司发布了面向自家用户的“局限版Kik”飞信,微信并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但是背靠腾讯这棵大树,又有个性的定位,让微信得以一出场,就成为全场焦点,把其它“类Kik”软件远远甩在身后。
就像一瓶水做不成买卖,仅靠最初的4个功能,微信也绝不会长久。
拥有一定的用户基数后,微信开始一点点捡起之前从包里丢出去的东西:2.0开启“附近的人”,熟人社交的玻璃被打碎,陌生人获得进入列表的权利,也带来更多趣味;3.0支持群组保存至通讯录,社群关系得以固定,为日后愈演愈烈的社群运营打开了第一扇窗,通过一次次迭代,微信向社交大盘进发,直到4.0发布,进军终于告一段落。
2012年4月,所有更新了微信的用户都会在应用启动时看到这样一句话:“如你所见,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一直到今天,这句slogan仍然醒目地出现在微信网站,标志着历史性的拐点,也就是从这一版微信起,朋友圈开启,微信成为了一个完整的社交平台。
微博、贴吧、论坛,还有自家的QQ空间,与它相似的分享平台并不少,朋友圈之所以能独树一帜,在于微信一以贯之的私密性。
由于需要绑定手机号码,用户很难像在其他平台那样一人多号,“导入通讯录”的机制也让互联网面纱不复存在,内容被迫坦诚。
这些内容的受众,又多是现实中互相认识的人,这恰恰迎合了人们的分享欲和窥私欲,既能故作平静地晒出近况,又能悄悄关注老友究竟过着怎样的生活。
朋友圈一出,就是半个微信。微信中最与现实社交相符的一处设计,是评论区和点赞。
只有共同好友可见,让朋友圈像极了生活里的某个饭局:认识的人聚在一起开开玩笑、讲讲想法,绝不会有外人介入;同时暗示了圈子里的某种风向,成为维护关系的好渠道,让社交变得轻松。
至此,社交的星云正式形成,微信也走向了下一个阶段。
二、私域坍缩在线上、线下两个世界之间,微信是唯一的列车。
“不如加个微信?”线下,人们常用这句话标志一段社会关系的建立。
- 维信诺|屠龙者终成恶龙?诺顿360偷偷挖矿,狡辩说是为了用户
- 5G|广电5G来了,农村用户或可享受低价5G套餐,增进父母子女亲情
- 交互|从微信朋友验证功能迭代,看交互设计对产品的价值
- |超赞的微信头像
- 旅程|如何理解用户思维,从这三点解析
- 年轻人|一夜爆红的APP,还想超越微信?
- 酷睿处理器|PC用户注意:除了Windows外,电脑系统又多了一个选择
- 用户|不烧钱,怎么做品牌?
- iPhone|库克笑了!苹果新设计,安卓厂商也要学?iPhone用户也不一定知道
- 光影|想要全能本的用户别走开!全新惠普VICTUS光影精灵8值得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