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legrTelegram 发家史(下):极致产品、扁平管理和悬崖边的商业化( 三 )


一位 Telegram 员工指出,Nikolai 似乎很害羞,并且很少在大群体中交流。他们表示,Pavel 对他的哥哥表现出非凡的关怀,他认可 Nikolai 的创造,并为他提供了成功所需的环境。
启航如上所述,Telegram 以快速行动而闻名。与我交谈的员工强调,尽管 Telegram 一开始落后 WhatsApp,但很快就赶上了,然后通过功能的创新向前冲刺。现在,WhatsApp和 Messenger 落后于 Durov 的公司,才推出 Telegram 几年前就推出过的产品更新。
这可能部分归功于扁平的管理结构——如果 Telegram 的运营方式与 VK 类似的话。与我沟通过的前员工指出,VK 工作环境里几乎没有经理。相反,员工针对产品进行工作,行动很快。很多情况下,决策由 Durov 定。Telegram 可能会以同样的方式运行。
竞赛据报道,Telegram 在招聘工程师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在某种程度上,这要归功于 Pavel Durov 的声誉。在俄罗斯,他被视为一代企业家和技术进步的象征。一位消息人士解释了这对 Telegram 的形象有何帮助,他说:“俄罗斯的 Telegram 是一种象征。你可以说它是抵抗的象征。”
这使该公司能够挑选俄罗斯的精英开发者。(据某些说法,该国的软件工程师是世界上最好的;俄罗斯赢得的国际大学编程竞赛比其他任何国家都多。)Telegram 采取了创造性的措施来支持人才输送:发起“竞赛”。
在 contest.com (多么好的一个域名!)上,Telegram 发起“开发者挑战”来改进其产品,并寻找新的队友。例如,该公司最近举办了“GIF 大赛”,以制作更多“GIF 风格的视频”。获胜者可以获得5万美元。
据一名员工称,有数千人参加这些比赛。 Telegram 从参赛选手中聘用了“前两名或前三名”。这是该公司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设法保持精益的部分原因。它招聘的工程师,毫不夸张地说,在全球前 0.1% 之列。
03 默认存货——生存的困局Paul Graham 除了是 Y Combinator 的联合创始人之外,还以关于公司文化建设的文章而闻名。在他著名的框架中,初创公司要么“默认活着”,要么“默认死”。
默认活着的初创公司,可以在没有进一步资金的情况下实现盈利。 他们无需额外注资即可继续运营。
默认死亡的初创公司没有这种自由; 他们的生存取决于融资。
格雷厄姆的建议是,初创公司应该问他们自己,是否过早而不是过晚默认存活。
他说,“过早开始担心自己已经默认死亡可能并没有那么危险,而过晚开始担心则非常危险。”
多亏了 Durov 的个人财富,Telegram 才能够推迟回答这个问题。然而,从 2018 年开始,该公司似乎意识到其创始人的财富并非无限,这一认识导致了命运多舛的 TON IC0 和最终的债券销售。虽然10亿美元的债务融资为 Telegram提供了一些喘息的空间,但毫无疑问,该公司现在已经“默认死亡”。这笔钱也不会永远持续下去。假设 Telegram 保持每年几亿的烧钱率,它可能会在三年内耗尽现金。
公司如何走出困境?它要么需要从私人或公共市场筹集更多资金,要么找到可靠的商业化方式。
估值虽然 Telegram 可以选择私人投资者,但 Durov 可能更喜欢通过 IPO 筹集资金。据报道,该公司的目标是2023年公开上市。这个时机可能受到债券发行条款的影响——如果 Telegram 上市还需要超过三年的时间,给予债券支持者的折扣就会增加。
俄罗斯报纸 Vedomosti 的报道表明,Durov 已经开始与投资银行接触,并正在寻找合适的发行地点。Durov 显然正在考虑 SPAC和直接上市,并更倾向于后者。虽然纽约证券交易所是一个有争议的目的地,但亚洲交易所也在考虑行列中,包括香港证券交易所。
如果 Telegram 今天上市,它会获得什么样的估值?
在 2014 年被收购时,WhatsApp 报告有 4 亿活跃用户,这意味着 Facebook为每位用户支付了大约 55 美元。假设 Telegram 的活跃用户已超过 6 亿,那么它的估值可能达到327 亿美元。
但自 WhatsApp 被收购以来的八年里,市场发生了变化。社交媒体公司进一步展示了他们的商业化潜力,金融科技已经渗透到各种产品中,而科技巨头则获得了突出地位。用相同的用户价值来判断 Telegram 估值感觉已经过时了。
我们可能需要转向私人市场进行更好的比较。去年 9 月,Discord 以 150亿美元的估值筹集了 5亿美元。当时,该公司报告有 1.5亿活跃用户,相当于每位用户 100美元。按照这个衡量标准,Telegram 的价值将接近 600亿美元,这个数字更好地代表了公司的现有价值。
telegrTelegram 发家史(下):极致产品、扁平管理和悬崖边的商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