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继华|造车梦几度破灭,美的为何死磕“造车”?

马继华|造车梦几度破灭,美的为何死磕“造车”?
文章插图
作者 | 王贺
编辑 | 子钺
图源 | 美的集团官网、微博
在雷军将造车上升为“最后一次创业”的高度后,众多家电巨头纷纷进军造车领域,其中最为积极的当属美的。
2022年1月12日,美的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方洪波向全体员工发表了《坚定生长 海阔天高》的主题演讲。他明确表示,新能源车的产业布局是美的未来非常重要的战略方向。
此前,美的还把旗下机电事业群正式更名为“美的工业技术”,并从传统的家电核心部件向工业自动化、新能源、半导体、智慧交通及汽车部件领域拓展。
此外,为强化公司在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电机控制器、辅助动力系统、电动汽车智能充电桩等业务上的布局,2020年,美的控股了北京合康新能科技。
马继华|造车梦几度破灭,美的为何死磕“造车”?
文章插图
一连串重大转型动作的背后,体现了美的对家电行业前景的焦虑,切换赛道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已迫在眉睫。
“家电业内卷很严重,行业内的增长已经乏力,需要拓展产业边界,而家电企业正可以借助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形成的机会快速进入。”达睿咨询创始人、首席分析师马继华告诉创业邦。
多年来,家电企业大打价格战,各种“地板价”层出不穷,各企业间同质化严重,市场已趋于饱和。
对于已成立50余年而“知天命”的美的来说,逐渐脱离风口向下的家电行业,尽快搭上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快车,寻找新的增长曲线,是其“后半生”最为重大的转型与创新。
梦断客车
事实上,这并不是美的第一次进军造车领域,其入局时间甚至比蔚来、小鹏更早。
美的集团的多元化布局一直不断在家电主业之外,寻求新的创新点。宁可倒在冲刺的路上,也不想输在起跑线上。
为了迅速抢占市场,美的的第一次造车尝试,采用了收购模式,最终也结束于这种模式。
2003年是中国汽车行业的变革年。
这一年,中国汽车工业迎来创立50周年,中国汽车工业的“长子”一汽集团旗下的一汽-大众二厂、一汽轿车新厂、一汽解放新厂三大基地奠基;中国最大的汽车合资公司东风汽车有限公司横空出世;宝马、奔驰、通用等豪华车也纷纷国产化。
中国汽车行业的火爆,吸引了资本市场的青睐,甚至掀起了全行业集体跨界造车的热潮。
从美的到比亚迪、新飞、奥克斯、格林柯尔、宁波华翔、三一重工,甚至五粮液集团等均杀入了造车领域。
作为这场造车热潮中的先锋,美的通过收购云南客车厂、云南航天神州汽车,以及湖南省三湘客车集团等企业,从客车领域进军汽车业。
之后,又在昆明和长沙新建了两大客车生产基地,一度具备万辆客车整车和专用底盘制造能力。
彼时,美的定下了3至5年内成为国内领先的客车生产企业的宏伟目标。
马继华|造车梦几度破灭,美的为何死磕“造车”?
文章插图
然而,美的低估了造车的难度。国内汽车行业品牌集中度高,消费者成熟理性,家电企业跨界造车在短时间内难以获得消费者认可。
另外,汽车是一个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与蔚来汽车董事长李斌口中200亿元的造车门槛相比,家电企业在发展汽车业务时所投入的几亿元乃至几十亿元的资金实在无力竞争。
2008年,由于经营不善,美的宣布暂停造车项目,两大生产基地易主。其中,美的三湘客车公司生产基地被湖南长沙市政府以1.08亿元接手,美的长沙汽车生产基地被比亚迪1.08亿元接手,美的第一次造车宣告失败。
“美的第一次造车的时候太早了,时机并不成熟,产业基础也不完善,各方面条件都不具备。”马继华说。
为何死磕“造车”
2012年,美的集团开始全面推动数字化转型。在2022年美的“十年更新”的节点上,方洪波认为:“持续进化、自我颠覆是美的前进的唯一路径。”
美的在专注ToC业务“数一战略”的同时,坚定点燃第二引擎,向ToB转型。“要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建立起确定性的优势,必须最先使用行业领先技术,在最美好的时候建立第二增长曲线,构建新的增长赛道,实现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方洪波强调。
这也就可以理解,为何在第一次造车失败后,并未让美的放弃进军造车领域,而是将战略方向从整车制造转变为ToB的汽车零部件制造。
早在2016年,美的开始研发针对车用的电动压缩机,同时也是全球首家将转子式压缩机引入到汽车领域的厂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