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商|工信部出手,预装APP这门生意要到头了

得益于以小米为代表的国内手机厂商在过去十余年间的努力,如今智能手机的渗透率已经达到了高点,人手一部手机也成为了现实,并且很多朋友应该也都用过不止一部智能手机了。但相信很多人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那就是即便自己刚买的新手机并不“新”,但已经有人贴心的在其中装上了五花八门的各式APP。
厂商|工信部出手,预装APP这门生意要到头了
文章插图
如今在新机到手开机后,大家就会发现除了电话、短信、系统设置、相机等系统级功能,以及各种视频、音乐、游戏中心等应用外,还会出现例如微博、百度、今日头条、抖音、快手等一众的第三方APP。并且更让人不爽的是,其中相当一部分APP甚至压根就不提供卸载选项。
如今,大家终于有望实现“我的手机我做主”了。日前,工信部公开征求对《关于进一步规范移动智能终端应用软件预置行为的通告》(下文简称为《通告》)的意见。在《通告》中要求,生产企业应确保除基本功能软件外的预置应用软件均可卸载,并提供安全便捷的卸载方式供用户选择。
厂商|工信部出手,预装APP这门生意要到头了
文章插图
与2016年7月工信部公布的《移动智能终端应用软件预置和分发管理暂行规定》不同,当时只是要求手机生产企业和互联网信息提供者确保除基本功能软件外的移动智能终端应用软件可卸载。而如今工信部则拿出了关于“基本功能”的解释,即操作系统基本组件、保证智能终端硬件正常运行的应用、基本通信应用、应用软件下载通道。
事实上,在手机中出厂预装APP可谓是“古已有之”,从功能机时代到现在都是如此。甚至于不仅仅是国产手机,就连iPhone其实也有相当数量的预装APP,苹果在官网上就很直白地列出了iPhone 13系列所预装的Peges文档、库乐队、可立拍等APP。而谷歌更是搞出过“移动应用软件发行协议”,规定手机厂商需要预装Gmail、Google Map、Google Earth、Google+等自家的APP。
厂商|工信部出手,预装APP这门生意要到头了
文章插图
手机厂商乃至Android与iOS两大平台背后的谷歌和苹果,不约而同地在手机中进行预装APP的操作,其实最初的原因是为了方便用户。功能机时代由于并不存在应用商店,所以想要安装应用是件有一定难度的操作,例如支持Java的机型就需要先弄到Jar格式的软件。所以为了让用户的使用体验更好,功能机时代手机厂商都是直接大批量使用预装软件,来尽可能满足用户的需求。
而到了智能手机时代,App Store、Google Play,以及其他应用商店的出现,才让第三方APP真正走上舞台。但问题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才是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普及的时期,在这一阶段相当多的用户才第一次接触到互联网。如果手机厂商效仿微软在Windows上默认只有回收站的做法,无疑“新手用户”势必就会抓瞎,所以这时候预装各式各样的APP,也有利于用户上手就能用,避免了将智能手机用成功能机。
厂商|工信部出手,预装APP这门生意要到头了
文章插图
此外,预装是APP推广方式中一种很重要的方式,同时也是手机厂商重要的营收渠道。对于APP来说,装机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并直接关联着用户规模。相比于在线上渠道投放广告来吸引用户,进而要求用户主动从应用商店等渠道下载安装,直接出现在手机里显然在触达用户上有着明显的优势。而且通常来说,预装APP往往会有排他性,同质化严重的产品不太可能出现在同一款机型,但投放广告显然很难避免这种情况。
既然APP的开发者需要预装这种推广渠道,自然就会向手机厂商来支付费用。如今手机厂商的现状,就是在硬件层面几乎不挣钱,并以此营造出产品超高的性价比,然后再通过后向收费的模式来赚钱,这也是手机厂商得以维持较低硬件利润率的关键所在。
厂商|工信部出手,预装APP这门生意要到头了
文章插图
因此手机厂商除了会预装自己的相册、浏览器、应用商店、视频/音频流媒体、云服务,搭建起软件服务生态外,也会向第三方收费来推广相关产品。据了解,三四年前手机厂商向合作方收取的授权费通常是每部手机2至5元,会按照APP的性质不同来进行区别。如果按照当时最低2元的价格来计算,预装10款APP手机厂商可以从一台手机上获得20元,如果出货量达到百万级,就有了差不多2000万元的收入,并且由于预装的成本低廉,使得这门生意可谓是近乎一本万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