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果|水果的「价值困境」:电商、零售与纵向一体化( 三 )


在产能过剩和价格战的双重压力之下,产地农户很容易陷入长期的困境。电商用自己的激进方式,揭开了产业痼疾面上的最后一层纱。
03、纵向一体化破除恶性循环最根本的方式是打破信息的不平衡,实现水果在流通上的纵向一体化。后者也是长期以来中国农业产业链上没能解决问题。难点卡在种植方与市场之间的流通关系矛盾上。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仍将以小规模的家庭农场作为最主要的生产主体。他们面对的是下游分散、多元且庞杂的消费市场。
在这组小农户对大市场的流通关系中,供应方和需求方是「多对多」的状态,它塑造了今天国内农产品流通体系中间环节多,且链路长的特点。反过来,这些历史特征又成为了纵向一体化的障碍。
因为多级中间商往往造成流通链条上各环节利益相互牵制,进而导致末端实际的消费需求在向上传导的过程中,信息经过层层博弈后出现严重变形。
一个典型的案例是西瓜。在产地的交易中,种植者的客户是经销商,双方按斤交易,他们时常在交易的前几天给西瓜大量注水,以增加重量获取更多收益,而这种注水行为本身会损害西瓜最终的品质。
减少中间商,集中消费需求向上撬动流通、生产资源的整合,是纵向一体化的关键。但这一步走得不容易。
过去20年间,需求端不是没有发起过自下而上的一体化改造。最典型的是农超对接模式的推行。这是2009年由中国商务部、农业部发起的一项农业改革,旨在通过推进大型化的产地直销制度,缩短农产品的流通链路。
但是,早期的农超对接并不成功。因为当时人们主要购买生鲜的渠道是农贸市场,而非商超,加之社会物流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因此商超在生鲜品类上在很难形成规模。

水果|水果的「价值困境」:电商、零售与纵向一体化
文章插图
生鲜消费格局的变化为此带来了转机。
如今,城市消费者的生鲜购买场景,逐渐从农贸市场转向了电商平台、传统商超及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新零售渠道。订单规模的增长推动零售商提出新的采购方案,来提高效率,降低损耗。产地直采模式的流行正是这一趋势的反映。
今天,无论是电商平台上有一定订单规模的商家,还是像永辉、物美这样的传统商超渠道,都将产地直采作为重要的生鲜供给模式。它是农超对接的一种延续,并继承了后者早期未完成的使命。
基于产地直采,整个生鲜流通网络开始有了新的规则和秩序。这是一个中间环节相对更少的农产品流通网络,并与终端零售渠道紧密相连。后者对比十多年前的零售终端,具有更高程度的组织化和信息化。
例如,十多年前的水果终端销售以小摊小贩为主,经营管理全凭摊主的个人经验。信息化管理手段的欠缺意味着,水果的消费需求难以在更大的范围里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这就造成需求的高度分散。
如今,无论是水果连锁店、综合零售商还是一个个分散的水果电商商家,它们都具备了一定的预判需求、总结趋势的信息化能力。整个零售行业的数字化升级为此提供了条件。
利用信息化手段,零售终端得以集中订单并向上游发起直采,实现更短的流通链路,进而为商业资本驱动纵向一体化奠定基础。
04、三个积极信号2021年,中国农业在纵向一体化发展方向上释放出一些积极的信号。
第一个信号是行业中越来越多的订单农业案例。
这是一种以销定产的生产模式,即零售商在种植之前就下订单,并提出采收标准,种植方根据这个标准进行种植、管理、采摘和运输。在理想状态下,订单农业能将农业生产、流通和销售的各个利益环节的诉求统一起来,每个利益方都能参与产业价值的分享。
订单农业是当下最符合纵向一体化理想状态的商业实践,而现阶段最有能力尝试订单农业模式的是,具有一定规模的零售商。它们的动力来自于差异化竞争的需要,其中不乏像盒马、叮咚买菜、果多美等连锁品牌。
例如,果多美近来热销的珍珠水蜜桃,就是订单农业的成果。这款水蜜桃口味高糖、高酸,但个头小,只有150克,它既满足客户对口味的需求,也照顾到了他们在健康方面上的顾虑。它是果多美根据市场洞察,从国家桃类研究院购买的专利品种,并采用订单农业模式与上游种植基地签订生产订单。每年在种植前,合作基地的种植规模、采购验收标准以及交易价格都是提前谈定的。
从更广义的纵向一体化意义上看,订单农业的发展还处于早期阶段。更大范围的改变来自于传统流通体系内部的自我迭代,它是一场由零售商自下而上发起的农业产业链自上而下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