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朝晖谈外销瓷研究


刘朝晖谈外销瓷研究
文章插图
刘朝晖(章静 绘)
由上海博物馆与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联合举办的“宝历风物——黑石号沉船出水珍品展”不久前在上海博物馆开幕。1998年,唐代“黑石号”沉船在印度尼西亚勿里洞岛海域被发现,出水了大量陶瓷器、金银器、铜器、铁器、钱币、玻璃器、各类香料以及生活用具等。展览中可以看到唐代南北方著名窑场的诸多精品,如越窑青瓷、邢窑白瓷、长沙窑彩绘瓷、白釉绿彩器等,填补并加深了人们对唐代瓷器生产的认识。巩义窑青花花纹盘在沉船上发现,证实了中国青花瓷器早在唐代便已远销海外。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刘朝晖教授长期从事陶瓷史,尤其是外销瓷的研究,在采访中他表示:中国瓷器在历史进程中,其实是不断地与域外文化进行着交流,与各国陶瓷文化发生联系。他强调把陶瓷放在物质文化史的范畴里,从跨文化交流的角度来讨论外销瓷。
刘朝晖谈外销瓷研究
文章插图
黑石号沉船出水瓷器
采访︱黄晓峰
首先,能否请您简单谈谈中国外销瓷的缘起和历史?
刘朝晖:外销瓷,也被称为贸易瓷,一般是指那些大批量销往境外的瓷器。当然在境外出土和留存的中国古代瓷器,并不一定都是通过商品贸易的方式输出,比如当时宫廷的对外赏赐,即所谓的“赐赉瓷”。因此,故宫的王光尧先生提出“输出瓷器”这一概念,来涵盖这些历史上留存在境外或在境外出土的中国瓷器。今年10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有一个外销瓷的研讨会,也有研究者提出外销瓷概念界定的问题。我也赞同这些讨论,不过一般在现在的研究中,我们通常还是把通过各种方式输出到境外的古代瓷器,无论是民间或官方贸易,还是赏赐和外交途径,都会笼统地放在外销瓷或者贸易陶瓷的名下。
中国外销瓷的起源其实是比较早的。我们一般认为始于九世纪的晚唐时期。最近上海博物馆黑石号沉船的展览,非常具有代表性。沉船里面,有一件长沙窑的瓷器带有纪年刻铭——“宝历二年”,就是公元826年。台湾大学谢明良教授最早对黑石号沉船瓷器做了研究。他考证了船上装载的各类瓷器,有越窑、长沙窑、广东的青瓷、北方的白瓷等,这些产品大致的年代也都是在九世纪的上半叶。因此推断这艘船大概就是在826年左右沉没,学界都基本认同,所以这是当时中国外销瓷输出的一个缩影。当然,现在的学者,如谢明良教授还有一篇文章讨论在日本出土的唐三彩,把中国外销瓷的起源推至更早。我们中国人想到唐三彩,通常都觉得是随葬的明器,但是唐三彩还有不少是日用器,包括外销输出的。朝鲜半岛、日本都有出土,而且数量还不少。在日本,很多唐三彩是在寺院里出土的。这些盛唐时期的三彩,时代应该在八世纪,而且数量很大。所以谢老师提出来,是不是这批在日本出土的唐三彩,也是贸易商品,而不是由遣唐使带回去的。他觉得有贸易的成分。这次上博配合黑石号沉船展而举办的“唐宋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研讨会上,北大的秦大树教授也认为,中国大规模陶瓷海上贸易是从八世纪后半叶开始,主要外销的陶瓷器是河南巩县窑产品,包括唐三彩和白釉绿彩。
黑石号出水的唐青花盘
刘朝晖谈外销瓷研究】更早的就是汉代和六朝时期,朝鲜半岛就有出土中国的越窑瓷器。我们不会把它当作是外销瓷,因为当时那些地方属于乐浪郡,有很长时间是在中国的版图范围。九世纪开始,中国的外销瓷在日本、朝鲜半岛、东南亚、西亚等地都有大量出土,甚至在埃及的福斯塔特都有发现。这一时期最主要的外销瓷品种,南方地区有浙江越窑的青瓷,还有广东的青瓷,不过长沙窑是主力,它有很多是彩绘的;北方地区以河北邢窑、河南巩县窑的白瓷为代表。到了十世纪以后,外销瓷器中越窑开始兴起,在贸易瓷里占主流。到了宋代,出现了大家都熟知的“南海一号”沉船。宋元时期,青白瓷和浙江的龙泉窑青瓷成为瓷器贸易的大宗产品,这跟当时中国瓷业本身的发展是有关系的。所以“南海一号”沉船上看到的主要货品也就是龙泉青瓷和青白瓷,青白瓷除了景德镇外,还有福建德化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