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文艺复兴的社会学》
讲述他们的故事时,马丁将韦伯所谓“经济、诸政治领域及权力”的社会学分析融入整体的文化史叙事,他尤其着眼于特定人物的个性,强调用观相术(Physiognomik)和韵律学(Rhythmik)的方法,展现市民文化的演变历程。值得注意的是,他的思考有两方面的创见:其一,担当者的精神气质是在诸阶层的斗争、融合的复杂过程里形成的,其间纠缠着新贵族与旧贵族、上层市民(haut bourgeoisie)同中层市民(petit bourgeoisie)、企业家同教士等对立方的纷争和妥协;其二,作为斗争和融合产物的新人文主义表现为动态发展的、开放的精神面貌,它批判性地吸收古典传统和教会传统,反倒同一切时代里的抽象、僵化的知识体系格格不入。最终推及资本主义精神或现代精神的源起问题时,马丁给出了新的答案。他延续桑巴特的“商人与英雄”(H?ndler und Helden)的精神史考察,不但将韦伯的新教伦理命题纳入到更宏大的文化视域,从更宽广的时空范围关照之,而且证明了近代人文主义的超历史品格,具有穿透古今、地域等人为限制的力量。
理想对话:《尼采与布克哈特》
马丁关注文艺复兴时代并选择从文化史的角度来探索,无疑首先受到了布克哈特的影响。1931年到哥廷根大学后,他一方面从事文艺复兴研究,另一方面则开始对布克哈特的思想展开深耕,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其“文艺复兴的社会学研究只是对布克哈特文化史著作的补充”。故而1941年出版的人物志《尼采与布克哈特》可以看作他此前著作结成的果实,只是布克哈特从幕后走到了台前,一道出现的还有其仰慕者尼采。
毋庸置疑,不论布克哈特还是尼采,都把文艺复兴时代看作西方文化史上极重要的历史时期,前者称它为“我们的文化之母”,后者盛赞“古典主义的理想和高贵的价值方式”在这个时代的再生。
但马丁的意图绝非尽于此,在他看来,布克哈特与尼采更像是一对“理想类型”,是活在当下时代里的卓尔不群的、文艺复兴式的人物,无需枯燥的材料爬梳和抽象的理论推演,只要看看他们俩,就能感到文艺复兴的历史活生生保存在我们周围,正像文艺复兴乃诸理念抗争的时代,他们的个性和思想也代表了截然相对的理想:诸如古典对浪漫、静观默想对强力意志,或者如马丁所借用的巴隆(Hans Baron)的经典分类,概括为“公民人文主义”(civic humanism)对“文人人文主义”(literary humanism)。
由此观之,本书极有启发的地方,在于从理想类型的视角出发,给出了思考历史精神的新起点。正如副标题“对话中的两个精神世界”呈现的,伟大的个体就像莱布尼茨说的“单子”,都是自足的精神世界(geistige Welten),他们自我映射出一个完整的世界图像;但与此同时,本书强调理想类型间“具有典型性的对话”,我们已经看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的担当者的人格经斗争和融合形成,马丁在此关心的是,当代意义上的文艺复兴如何共同铸就的一个超个体的精神世界:
(本书) 在论述布克哈特与尼采的关系时,阐发另一种推动时代的、超越时代的可能性前景,说到底,尼采和布克哈特只是时代的代表罢了……他俩最终理解的精神史就是为获取精神价值的奋斗史。
这里所说的超个体的精神世界,或超越时代的可能性前景,意味着马丁在探索人文主义的新格局。布克哈特与尼采解读文艺复兴时代时的不同取舍,同样关联着他们如何评估希腊的古典主义遗产。历史是延续的,历史精神是活着的,马丁在布克哈特同尼采的对话里,思考的其实是古希腊时代、文艺复兴时代和当代这三个存在着亲缘关系的西方文明转折点,如何安顿人文精神的问题,布克哈特同尼采的对话,映射了荷马和苏格拉底、但丁和马基雅维利之间的斗争。从文艺复兴的社会学研究开始,马丁就在一步步地上溯历史的重要时刻,为人文主义寻找今日的家园。
- 三国两晋南北朝|关于三国蜀汉的五大冷知识,你可能闻所未闻
- 组织方|特别活动|全国法制宣传日《证券法》知识竞答活动进行中!
- 三国演义|学习历史知识无从下手?你从这三个方面入手,保证你受益匪浅
- 创造者|汉字冷知识,甲骨文是汉字的起源?太平天国促进了汉字的简化?
- 用不上|孩子积累那么多知识用不上,哪个环节出了错老师告诉你答案
- 天气|今日大雪丨这些节气知识你知道吗?
- 记忆|钱币顺口溜,知识也要趣味记忆
- 独奏|古典音乐入门基础知识(一)
- 知识讲座|颐园社区开展“践行新时代文明,家庭教育进颐园”知识讲座活动
- 国家|【宪法宣传周】国家宪法日丨这些知识您知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