蟑螂|一对高学历夫妻的10年:有钱不享受,过得灰头土脸却很骄傲( 四 )


小伙伴们吃饭学习的棚友食堂
从两个人 , 到一群人
不只是石嫣的小家庭 , 在农场里 , 二手循环早已成了所有人的生活理念 。
走进名为“棚友食堂”的公共区域 , 桌椅板凳置物柜 , 墙上挂着的菜篮子 , 都是从村里乡亲家中淘来的 。 没有一次性餐具 , 大家吃完饭 , 会用麦麸先把碗里的油抹去 , 再用水冲洗 , 节约点滴资源 。
90后00后们都叫石嫣掌柜 , 叫程存旺村长
更重要的是 , 越来越多年轻人认可了他们的生态农业模式 。 不少人把家搬来了乡下 , 更多的职业和身份逐渐在农场产生 , 让“农民”二字的意涵更加丰富 。
刘晓龙来“北漂” , 别人去城里 , 他下地
寸头 , 黝黑的皮肤 , 85后南京人刘晓龙 , 管理农场生产 , 比如哪里种什么、怎么种最优 , 都得经过他 。 他还要给蔬果拍照、撰写文案、设计景观等 , 每天都满满当当 。
刘晓龙大学学的服装设计 , 硕士读了陶艺 , 毕业后却总找不到自己的状态 , “虚头巴脑了一年 , 想要从头开始 , 那何不试试做一做最基础的工作?”
他扎进苗圃当园丁 , 和农民一起拿按天算的工资 , 大家觉得他可惜了 , 但他却逐渐在耕作的过程中 , 找到自己的节奏 。
“在户外跟随草木经历一年四季 , 身体有了很大的恢复 。 ”生活单纯了 , 刘晓龙还发现了与蔬菜植物相处的哲学 , “你播下去一个菠菜 , 它长出来绝对是菠菜;它渴了 , 会通过叶片告诉你 。 它们有自己特有的语言 。 ”
倪广轩在村里 , 每天5点起 , 8点睡
而对于90后倪广轩而言 , 最大的乐趣则是漫步在农场里 , 思考今天的创新菜单可以用上哪样蔬菜水果 , 可以做紫薯面包 , 或者利用剩余的无花果 , 做一些果酱 。
倪广轩大学学烹饪 , 手握营养师资格证 , 毕业后去了一家不错的酒店做厨师 。 但他下意识不喜欢酒店过于繁杂又不健康的烹煮方式 , 没多久就辞了职 。
倪广轩正在做无花果酱
小时候在乡下生活的回忆让他对种地有着很浓的兴趣 , 后来的三年里 , 他在农村租了6亩地 , 种有机蔬菜 , 维持最简单的生活 。 来了这边后 , 开始在农场里创业 , 做烘焙 。
新农民们和石嫣在一起
还有的年轻人 , 是从农业大学来的研究生 , 把实验室里的成果拿到育苗棚里 , 一遍遍实践;有些是短暂“脱轨”的都市人 , 到农场以志愿者的身份 , 寻找生活更多的可能 。
大家大多住在村子里 , 每到周末 , 就结伴去附近爬山 , 如果想看场电影 , 也可以晃晃悠悠地进城 , 再自在而归 。
年轻人镜头下 , 不同时节的农场梨园
采访的间隙 , 石嫣不断地查看手机里在线会议的消息 , 操着各国语言的研究者与同行们 , 在分享自己国家或地区的农业经验 。
如果不是因为疫情 , 她会作为国际CSA联盟(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 即社区支持农业)URGENCI的联合主席 , 出现在巴西 , 参与国际CSA大会 , 与各国代表讨论粮食问题 。 这个联盟在全世界有300多万成员 。
程存旺也在全国各地跑 , 他们的团队每年都会发起“社会生态农业CSA大会” , 上千人参与其中 , 还有更多人通过网络关注 。 越来越多对农业有兴趣的人 , 找他们学习生态耕作与行业对接 , 回到自己的家乡 , 建起自己的生态农场 , 安居乐业 。
如此多的努力 , 变化是有的 , 全国目前已经有超过1500家社区支持农业生产主体 。
但石嫣觉得还不够:“在更广泛的大众层面 , 随着食品安全意识的提升 , 会有很多人选择有机蔬菜 , 可这本质上并不是一个消费问题 , 而是人和土地脱节的问题 。 ”
从城里到乡下 , 举办各类食农教育体验活动
为了让更多人尤其是孩子、年轻人了解食物的前世今生 , 与土地近距离接触 , 这几年 , 北京的几所小学 , 出现了“楼顶菜地” , 现代化商场的顶楼 , 也被装扮成白领农场 , 引来大家打卡体验 。 这些屋顶上的绿色 , 背后都有石嫣和程存旺的身影 。
上个月 , 他们还与中法环境月一起发起全国生态农场免费开放日 , 城里孩子们可以自由地在农场里奔跑 , 感受大自然的美妙与治愈 。
石嫣两次采访过袁隆平
石嫣曾采访过袁隆平院士 , 她记得袁老和她说过 , “年轻人不搞农业 , 今后是个大问题 。 ”在农场里 , 石嫣也发现干活的主力仍然是60岁以上的叔叔阿姨 。
不过 , 和十年前相比 , 回乡下的年轻人 , 已经越来越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