蟑螂|一对高学历夫妻的10年:有钱不享受,过得灰头土脸却很骄傲( 三 )


正是这两个“奇葩”翻译的书 , 出版又再版 , 畅销10万本 。
2008年 , 石嫣结束实习离开美国前 , 第一次见到《四千年农夫》的英文原著 。 1909年 , 当时的美国农业部土壤所长、威斯康星州立大学土壤专家富兰克林·金远渡重洋 , 考察东亚三国古老农耕文明 , 想为本国农业面临的水土污染等问题找点答案 。
石嫣说:“我突然有一种感觉 , 好像本来觉得去美国去取经 , 结果最后取回来的是一本关于我们中国传统农业的经 。 ”
最具代表性的问题是 , 中国人口密集 , 土地资源很紧张 , 但为何农业文明能够维持四千年之久?书中介绍 , 很大原因就在于堆肥、种养殖的循环 。
比如那时 , 西方人焚烧垃圾、将污水排入大海 , 而中国人将两者用于肥料 。 三角洲平原的人们建堤坝、挖运河 , 用富含有机质的淤泥肥田 , 既实现通航 , 又滋养农田 。
“很多人问过我 , 生态农业能养活中国人吗?现在的食物产量 , 其实已经养活了中国的人口 , 但这个背后是巨大的浪费 。 ”
从土地直接送到餐桌 , 可以减少太多食物的浪费
长距离运输 , 过度追求美观和包装 , 吃不完的外卖餐食……相关数据中 , 全球每年约有三分之一的粮食被损耗和浪费 。
“不能一边浪费 , 一边向土地索要 。 ”
因此 , 石嫣觉得 , 中国传统农耕的智慧 , 包括稻鸭共作、桑基鱼塘等 , 这些不该只成了遗产 , 得传承下去 。
只是 , 学术上的设想容易 , 真正将农场建起来 , 夫妻俩立刻犯了难 。
首要问题 , 便是怎样和习惯了使用化肥的农民打交道 。
“他们说我傻 , 你用一点化肥 , 地里的东西长得好又多 , 卖好价钱 , 吃的人谁看得出来?”书里学来的一大套理论 , 一时间变得有些鸡肋 。
夫妻俩和一帮学生 , 先埋头在田间干 , 买有机肥 , 为育苗前的土壤增强机能 , “真的是视金钱如粪土” 。
为了让地里的叔叔阿姨们相信回报 , 他们去北京市区四处拉订户 , 拉不到陌生人就先从学校老师们那里开始 。 一天天地往返城乡 , 有专业背书 , 也有悉心耕作 , 这群年轻人的行动逐渐有了回报 。
石嫣记得 , 后来 , 那个说她傻的叔叔 , 向她要了几株农场培育的番茄苗 , 要带回自己家种 。 另一个合作了九年的农户郎叔 , 老夫妻俩不再需要外出务工赚钱 , 靠在家门口种地 , 收入至少翻了两倍 , “他们不会说你生态农业有多好 , 但从真实的生活变化出发 , 他们就认可了我们 。 ”
一到地里 , 夫妻俩就有说不完的话
“土”味爱情故事
初冬的山药地里 , 石嫣拿起铲子 , 小心翼翼地挖 , 蚯蚓蹦跳出土壤 , 一根根山药逐渐分明 , 她用手刨出来 , 慢慢剥离上面的土 。
“咱们一捧土里 , 它所含有的生命就超过全球人口的数量” 。 身处地里的夫妻俩 , 非但不觉得无聊 , 还有很多话题 。
肥沃的土壤里 , 有着与抗抑郁药物效果类似的微生物
其实 , 他们认识了解彼此 , 也绕不开“土” 。
石嫣性格外向 , 程存旺话不多 , 埋头做事 。 他大学学工程管理 , 但看过一本名为《中国农民调查》的书后 , 决定换个行当 , 便跨考到人大农业和农村发展学院 , 研究农业产业 。
程存旺对种地务农很有兴趣 , 在实验田做志愿者的时候 , 他遇上了从美国回来的师姐石嫣 , 一场“土“味爱情酝酿起来 。
石嫣记得 , 那会很多人周末会来菜园体验种菜 , 程存旺穿着一件篮球衣 , 二话不说 , 将一袋100斤重的有机肥扛上肩膀 , 就运到地里去了 。
那段时间 , 师弟也要跟着师姐进城去找订户 , 忙活一整天 , 在往返城里和乡下的公交车上 , 两个人都很累 , 但也获得了互相依靠与倾诉的机会 。
两人可以一起蹲在地里念叨老半天 , 程存旺开起农场里的拖拉机 , 石嫣还会拿手机拍下来 。
夫妻俩特别的有机婚礼
2011年 , 两人结婚 , 婚礼实在是接地气 。 “他骑着一辆自行车 , 把我从村里接到了农场 。 ”石嫣觉得这事儿很“潮” , “没房没车没事业 , 是真正的裸婚 。 ”
婚宴 , 所有的食材都从附近的有机农场采购 , “光盘行动”是基本操作 , 宾客们被鼓励送农产品代替份子钱 。
核桃戒指
石嫣还特地拜托村里的老师傅 , 用核桃做成了一对独一无二的戒指 , 当作他们的定情信物 。
如今 , 夫妻俩务农十多年 , 婚姻步入第十年 , 农场已有九年多 , 儿子小艾呱呱坠地 , “从没给他买过一件衣服 , 都是别人给的二手衣物 。 ”石嫣开玩笑说儿子绝对是个“有机宝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