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发现:杜克大学研究解开艾滋病疫苗的新靶点( 二 )



重要发现:杜克大学研究解开艾滋病疫苗的新靶点
本文插图


首先 , 作者用一个糖基化的多肽(Man9-V3)模拟天然的HIV-1的Env三聚体来免疫恒河猴 , 随后在其血浆中分离到4个DH717世系的抗体DH717.1、DH717.2、DH717.3和DH717.4 。 这些抗体能够识别HIV-1的重组Env可溶性三体、白色念珠酵母和新型隐球酵母聚糖 , 同时亲和力比2G12抗体更强 。 它们对Man9-V3的识别是基于它的多糖基序而非多肽序列本身 。
在负染电镜(NSEM)下 , 看到其中DH717.1、DH717.2、DH717.4三种抗体亚型具有经典的Y型特殊的I型两种构象 。 其中的I型构象 , 类似于2G12抗体的构象 , 是由于Fab的二聚化而形成的 , 称为FDG(Fab-dimerized glycan-reactive , FDG)抗体 。 只是2G12抗体的两个Fab区域相对于Fc是在同一个平面上并列的 , 而H717 I型抗体的两个Fab片段相对于Fc不在同一平面上 , 而是偏转了90°夹角 。 同时 , 这种FDG抗体不存在类似于2G12的VH结构域互换现象 。 随后 , 通过晶体结构的解析验证了这一结果 。 并解释了Fab的二聚化的出现由几种机制介导 , 包括Fab-Fab之间形成的二硫键 , 疏水相互作用和氢键 。 其中主要是C74位置相对于普通抗体额外形成的二硫键主导了Fab的二聚化和I型构象的形成 。
随后 , 作者通过转录组测序 , 对恒河猴血液中B细胞进行分群和溯源 , 发现产生这种结合多糖的I型抗体的B细胞在免疫前就存在 , 至少在受到刺激后才进一步成熟和扩增 。 这种现象在人体内也得到验证 。 从HIV-1血清反应阴性的人体内分离到了前体FDG 抗体 , 它们存在于IgM+IgD+CD27+的边缘区B细胞中 。 说明这种抗体在人体内也天然存在 。 这一研究结果可能为HIV-1的疫苗研究提供新的靶点 。
作者在文中只检测了这种FDG抗体对重组HIV-1 Env和SARS-CoV-2 S蛋白多糖反应活性 , 但是这可能排除了体内其它类型的多糖形式 。 文章中检测了9位未感染HIV-1的个体外周血中的前体FDG抗体 , 未来需要在一个更大的群体的个人和其他免疫组织将对这些Abs的信息进行更深入研究 。

重要发现:杜克大学研究解开艾滋病疫苗的新靶点
本文插图


原文链接:

制版人:十一
【重要发现:杜克大学研究解开艾滋病疫苗的新靶点】 转载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