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CT检查,还要做核磁共振,医生的安排是为了明确疾病


作者:快速问医生
去医院看病时 , 很多人都会面临影像学检查 , 而CT和MRI在临床上的应用更广泛 。
不过令人感到一头雾水的是 , 自己明明已经做了CT , 为什么医生还要求做核磁共振呢?下面就给大家详细解释这个问题 。
做了CT检查,还要做核磁共振,医生的安排是为了明确疾病
本文插图
疾病的确诊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 每一步诊断措施的制定都是有依据的 。 做完CT再做核磁共振 , 并不是真的浪费钱 , 而是为了更详细地了解病人健康状况 。

【做了CT检查,还要做核磁共振,医生的安排是为了明确疾病】临床上往往需要结合多项检查结果 , 才能给到更准确的治疗方案 。
也许有人存在这样的观念:核磁共振的价格比CT贵 , 那么它的检查结果应该更准确一些 。 如果最终要选择做MRI检查 , 那干脆就省去CT这一步 , 既省钱又不费事 。 做了CT检查,还要做核磁共振,医生的安排是为了明确疾病
本文插图
其实 , 这种想法也是不正确的!从检查速度上来看 , CT比核磁共振快得多 。 对于急性病人而言 , 如果直接做核磁共振往往会耽误诊疗时间 , 不利于疾病救治 。
而且先做CT检查 , 也是在为大家节省金钱 , 因为并非每个患者都需要做核磁共振 。 只有当CT检查不能明确判断疾病时 , 医生才会要求加做核磁共振 。
那么 , CT和核磁共振检查到底有什么不同呢?它们的不同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做了CT检查,还要做核磁共振,医生的安排是为了明确疾病
本文插图
成像原理不同别看CT和核磁共振的外观相似 , 其实它们之间并没有“血缘关系” 。 CT其实就是X线摄片的升级版 , 它主要是利用人体组织对X线的吸收 , 来获得被检部位的断面或立体图像 。

然后通过图像显影 , 来观察局部有无出现病变迹象 。 核磁共振则是利用特殊磁场来激发患者体内的氢原子核 , 从而引起共振反应 , 并将吸收到的能量释放 。
然后通过仪器收录 , 并将共振信号制成图谱 , 来辅助临床诊断 。 做了CT检查,还要做核磁共振,医生的安排是为了明确疾病
本文插图
适合的疾病范畴不同
CT和核磁共振适合的疾病范畴不同 , 所以临床上会针对具体病症 , 选择更合适的检查方式 。
核磁共振具有多于CT数倍的成像参数以及较高的软组织分辨率 , 而且提供了丰富的对比度 , 因此它更擅长软组织疾病的排查 。
但是在某些方面它还不如CT , 尤其是对于肺小结节、骨骼结构病变等疾病的诊断 , CT成像技术更具优势 。 它可以获取更清晰和准确的“高密度影” , 所以才被广泛用于骨科疾病的筛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