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有疫苗的古代,古人是怎么对抗病毒的?


从数百年前的黑死病 , 到近代的西班牙流感 , 再到十七年前的SARS非典 , 病毒自我们人类诞生而来 , 便一直在我们身边 , 而我们也一直在与它们进行着抗争 。
时间轴拉回到中国古代 , 当时大型的传染病往往被古人们称之为瘟疫 , 而瘟疫一旦发生 , 往往会对历朝历代的人民和社会造成严重的影响 , 会给地方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 根据中国史书典籍的记载 , 自周朝有史可溯以来 , 瘟疫便时常发生 , 三千年间大小瘟疫共计超过500次 。

在没有疫苗的古代,古人是怎么对抗病毒的?
本文插图
古代瘟疫类医书

每当瘟疫发生 , 史书的记载总是出奇的一致 , “白骨露于野 , 千里无鸡鸣” , 这样饿殍遍野的情景至今我们读起依然心悸 , 这也使得历朝历代政权都特别重视瘟疫的防治工作 。 但由于受到技术条件的限制 , 古人是无法像今人一样用疫苗来防治病毒 。 那么当年的他们究竟是怎样与瘟疫做斗争的呢?下面我们便从多角度入手来看一看古代的传染病防治工作 。
《论衡》中提出“夫治风用风 , 治热用热 , 治边用密丹”
“以毒攻毒”对抗病毒
在没有疫苗注射的时代 , 对付这样前所未见的“离奇病症” , 最好的着力点当然是从病毒本身着手了 。 就这样 , 一种基本并且普遍流行被大夫们认可的传染病防治理论就这样出现了 , 它就是我们今天的“以毒攻毒”了 。
明·陶宗仪《辍耕录》卷二十九:“骨咄犀 , 蛇角也 , 其性至毒 , 而能解毒 , 盖以毒攻毒也 。 ”

在没有疫苗的古代,古人是怎么对抗病毒的?
本文插图
医书

在东汉王充的《论衡》和《黄帝内经》中都有提到”以毒攻毒“疗法 , 方法是通过特殊的渠道主动感染一定数量的病毒 , 使得人的体内免疫系统作出反应 , 产生抗体 , 从而避免感染病毒或者被病毒侵害 。
站在今人的角度去审慎以毒攻毒 , 我们会发现它似乎有一定的道理 , 并且符合现代化的基本免疫原理 。 因为在正常人的体内都有用于预防外在病毒的免疫系统 。 虽然人生来并不具备某些病毒的抗体 , 但通过主动的感染病原体或者被灭活的病原体 , 我们会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抗体 , 从而达到免疫的效果 。
以古人记载的狂犬病为例 , 我们来看“以毒攻毒”
在古代 , 除去能够致命的天花之外 , 还有另一个极具杀伤力的传染病——狂犬病 , 而“以毒攻毒” , 也正是在狂犬病的治疗上进行了大范围的应用 。 虽然史书并没有完全记载以毒攻毒的整体探索过程以及这项理论的具体应用方向 , 但一些基本的操作原理还是能够呈现在史书中供我们参考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