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内标签的意义 岂能只是合规?

文 | 老薛
药 , 也应以人为本 。
根据一位药企前辈朋友圈的吐槽 , 在清理家中存药时发现了问题 。 有的药最小包装上没有有效期标识 , 留着不敢用 , 扔了怕浪费 。
药品内标签的意义 岂能只是合规?文章插图
当然 , 先确定的是 , 这样是否符合现行法规?
在《药品说明书和标签管理规定(局令第24号)》中 , “药品内标签应当包含药品通用名称、适用症或者功能主治、规格、用法用量、生产日期、产品批号、有效期、生产企业等内容” 。
如果内包装本身很小 , 写不了这么多内容怎么办?“包装尺寸过小无法全部标明上述内容的 , 至少应标注药品通用名称、规格、产品批号、有效期等内容” 。
是不是从这里看 , 人家这种密封袋包装上标记了有效期等内容符合法规要求
药品内标签的意义 岂能只是合规?文章插图
错!
这里有个隐藏的点 , 那就是“内标签”的定义 。
什么叫内标签?
“药品内标签指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的标签 。 ”也就是说 , 除非你密封袋里没有其他包装 , 直接就是药品颗粒或者制剂 。 否则这个密封袋的标签 , 就不能被称之为内标签 。
而现在的状况是 , 直接接触药品的是小白瓶 , 而非密封袋 。 所以个人认为 , 这可能已经违背了24号令 。
这会不会影响用户使用?
可能会 , 毕竟一去掉密封袋 , 什么信息都没了 。 要么冒着过期的风险吃下去 , 要么就得冒着浪费的可能性扔掉 。
对生产企业而言 , 就没什么风险吗?
当然有!内包装上没有相关信息会容易混淆 。 我们假设一个场景 , 销售商收到投诉称某一批号的药品性状发生了变化 。 公司质量部赶紧拿出来留样的拆开看 , 发现确实性状不对 。 这肯定要调查原因 , 原因是不是能查明是一回事 。 最重要的是看下其他临近批次有没有问题先 , 于是一下子拿了四五个批号的摆桌上 。 拆开后一一查看 , 发现还有两批次也属于性状不符 。
这个时候问题来了 , 几个人你拿我看的 , 把密封袋和瓶子的对应关系搞混了 。 无法确定到底是哪几个批号有问题 。 怎么办?
当然 , 作为企业可以辩称“我们有严格的控制手段 , 拆开密封袋后 , 立马在瓶身上做标记 , 保证一一对应” 。 那么请问 , 你自己都知道没有那些信息在多批次的现场 , 需要手工补避免混淆 , 为什么不直接在标签上设计好?
能用设计搞定的事 , 为什么还要冒着混淆风险去用增加人工操作来减少?
明明这里可以避免混淆 , 为什么非要成了减少混淆的发生概率?
内标签上印上生产日期、有效期就那么费劲吗?其中细节 , 或许只有企业自己清楚 。
如果内包装上有了批号和“保质期三年”的说法 , 是不是就算是完善?
不是的 , 甚至可以说 , 批号的标识与生产日期还存在着巨大差异 。
下图是一款药物的一包药 , 企业名称、批号、用法用量都有 , 而且也标了“有效期:36个月” 。 但还是容易有误解 。
药品内标签的意义 岂能只是合规?文章插图
原因在于这个批号“200813” , 尽管“13”不可能是月份 , 但“2008”还是会容易让人当成2008年 。
其实在盒子外包装上是有很详细的介绍 , 批号、生产日期、失效期 。 从这里可以看出 , “200813”里“20”指的是2020年 。
药品内标签的意义 岂能只是合规?文章插图
对于企业而言 , 知道生产批号就可以追溯到所有信息 。 但对于最终使用人而言 , 生产日期比批号的更有意义 。 直接关系到“这药是吃还是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