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老年患者频繁就诊行为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 四 )


2.2.3 对知觉行为控制测量 急慢性病及控制情况(包括急性疼痛或不适、慢性病种数多、病情控制不佳等)是大多数患者频繁就诊的主要原因 。 有急性病症(45.0% , 9/20)、慢性病及慢性病加重或反复发作(100.0% , 20/20)的患者 , 配药、看病或咨询医生的需要促使其就诊频次进一步增加 。
参与访谈的频繁就诊患者均对社区医生或服务较为满意 , 医患关系较好(90.0% , 18/20) , 频繁就诊的患者依从性较高 , 多数患者自觉健康状况不佳(30.0% , 6/20) , 对自己的健康状况较为关注(60.0% , 12/20) , 会主动咨询医生疾病或药物的相关知识 , 听健康讲座 , 服用保健品等 。
因为社区医院的便捷性(90.0% , 18/20)—距离近、报销比例高、排队时间短等原因 , 进一步促进患者的频繁就诊行为 。 而年龄增长及身体原因导致的活动不便(20.0% , 4/20)、经济收入(10.0% , 2/20)、偶尔出现的家庭琐事或天气原因(10.0% , 2/20)会限制患者的就诊频次 。
受访者16:“每次来主要就是配药 , 慢性病多 , 一般(就诊)比较规律 , 每次来顺便询问医生自己的健康状况啊 , 一般不会受其他事情影响的 , 偶尔家里有急事会推迟个一两天过来 , 还是要过来的 , 药不能停的 。 ”受访者17:“有时候反复发作 , 病情加重的话 , 会增加的(就诊频次) , 头疼的话也需要经常来这(就诊) 。 ”受访者5:“(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离家近 , 熟悉医院的环境 , 自己身体不好不能走远 , 有时腰疼影响到走路 , 就不过来就诊了 。 ”受访者20:“年轻医生医疗水平高 , 比较正规 , 对他们印象比较好 , 也信任他们 。 ”受访者9:“平时吃药都是按时按量吃的 , 因为以前血压药不吃 , 头疼啊 , 现在就比较规律(吃降压药)了 。 ”
2.3 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议 多数患者对于就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较为满意 , 部分患者对当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存在以下建议:(1)建议增加药物种类 , 适当降低药物价格;(2)建议增加老年人特色服务 , 比如走路不方便 , 站立久了身体不适 , 可以早上高峰的时候多开一些窗口 , 简化就诊流程;(3)老年人免费体检项目争取个体化;(4)提高各项诊疗服务质量 , 建议部分全科医师增加中医方面的知识;(5)家庭医生签约宣传效果佳 , 但是具体实施不足 , 如转诊较难预约、延伸处方药物不足等 , 需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相应的改进 。
3 讨论
3.1 多数患者对频繁就诊行为不自知 本研究中的老年人为持续3年均有频繁就诊行为的患者 , 但是多数患者对自己的频繁就诊行为不自知 。 可能与访谈中有些患者表示自己不关心旁人的就诊频次或者身边的人与其就诊习惯相似有关 , 使其就诊行为无法与一般人群进行对比而导致其不自知的现象 , 从而延续了频繁就诊行为 。
3.2 多数患者认为频繁就诊对自己的生活或健康无不良影响 在访谈中有约半数患者提及稳定及改善病情 。 这可能是因为频繁就诊的患者也多是患有慢性病较多的患者 , 需要更多的就诊次数来缓解病情 。 另有约半数患者认为频繁就诊能够获得一定的心理安慰 , 这可能与REHO等[14]研究发现频繁就诊的患者多同时合并有心理精神等问题有关 , 另有研究发现抑郁和焦虑等心理疾患与患者的频繁就诊密切相关 , 寻求心理安慰和药物治疗进一步增加了其就诊次数[15-17] 。 社区全科医生应重视老年患者隐藏的心理精神问题 , 通过全方面了解患者的躯体、心理和社会状况 , 及时对患者进行早期疏导和转诊 。
3.3 签约政策对频繁就诊行为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方面签约政策中的“长处方”使得因慢性病配药的患者就诊频次相对减少;另一方面 , 签约家庭医生有助于改善医患关系 , 从而增加患者的就诊次数 , 但是总体而言 , 签约政策对频繁就诊行为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 这在作者前期研究中通过对近三年患者就诊情况的回顾性研究已经得到证实[7] , 与高凤娟等[18]发现签约后的高血压患者就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次数增加也是一致的 , 该研究也发现签约后患者就诊二级及以上医院的次数相应减少 , 这说明签约家庭医生有利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 。 当然 , 签约政策的具体效应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加以验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