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廷模中药学讲稿 20 发散风寒药:桂枝 紫苏 生姜( 三 )


然后麻黄和桂枝是很经典的两味药 , 其中有一些问题可能以后同学们会碰到 , 所以有几个问题也有同学问到 , 我说一下 。 一个就是在张仲景的著作当中 , 麻黄有一个去节 , 一般的处方里面都有个去节二字 。 刚才我们看了麻黄那个图 , 那个草质茎 , 那个有节 , 一般这个节可能就是二三厘米 , 这个地方就是属于节 。 有的人认为去节就是把这个地方去掉 , 因为麻黄的这个直径 , 本身这个草质茎的直径就那么二三个毫米 , 或者三四个毫米 , 很细的 。 要去掉这个地方是非常费时的 , 一个人一天可能去不了多少节 。
现代研究这个麻黄的这个节 , 可能占整个麻黄药材的总的重量不到百分之三 , 而且这个节的化学成分和节间的化学成分没有质的区别 , 只是含量要少一点 。 基于这样的原因 , 一个是很难去 , 很费人工 , 另外它又不会影响疗效 , 所以在当代的处方里面一般不去节了 。 如果你医生在临床上你照张仲景的方 , 写上麻黄去节 , 可能药房也不会理会你 , 根本他给你的药仍然是有节的 , 不可能是真正有去节的 。
但是张仲景的去节是不是要求就真正去这个节呢?可能还有另外的角度来考虑 。 因为在宋代的一些 , 和唐代也有 , 这个书上 , 它的去节还是张仲景的原方 , 它是去根节 , 在去节的前面加了一个根 。 因为麻黄是个灌木状的 , 它的这个木质茎或者根茎 , 有的时候就是横的长在地下 , 草质茎就在地表 , 长在横生的根或者根茎上面 , 由于草质茎的反复一次又一次的把它割取来作为药用 , 最后在木质茎和草质茎的地方就膨大 , 就形成很多节状 。
有的在采收药材的时候 , 为了增加药材的重量 , 光是草质茎是很轻的 , 就把膨大了的粗的木质茎的部分 , 因为它是横生的 , 古人认为那是根 , 所以把那个重量很大 , 又不能作为麻黄使用 , 把它去除干净 。 那就是我们讲炮制的意义当中 , 去掉非药用的部分保持药材的纯净 , 有利于称量的准确 。 所以这个应该说很有道理 , 在唐宋的一些书上明确的是指的去根茎、根节 。
那么这是不是张仲景的原意呢 , 不清楚 。 反正一句话 , 如果是去这个草质茎的节 , 现在没有必要 。 混到里面的另外的一种根茎、根节 , 也就是那种木质茎 , 应该去掉 。 那个很容易去掉 , 因为很粗 , 颜色也不同 。 这是一个问题 , 关于去节的问题 。
另外麻黄在煎煮的时候要去上沫 。 为什么要去上沫呢?原书没有讲 , 后来有人讲就是这个沫令人心烦 。 那去了以后 , 就没有令人心烦的这样一种情况 。 有人就对这个问题专门做过实验 , 他就专门吃麻黄煎熬的上沫 , 他说没有心烦 。
其实我是这样理解的 , 供大家参考 。 第一 , 任何药不光是麻黄 , 这在中药煎的时候 , 水要沸腾的时候上面是不是都有很多泡沫 。 任何中药煎的时候都有沫 , 那沫浮在上面有时候这个药就要溢出在药罐外面 , 一般都要把它去掉 。 那个沫看(上去)好像很脏 , 那有的人看见那种比较脏的形状好像有一点心烦 。 不是因为麻黄的沫(令人)心烦 , 而是其他的沫对这类的人 , 他同样要心烦 。
但是是不是真正有人服用了麻黄会心烦呢?我刚才讲麻黄的使用注意 , 它(使)中枢兴奋 , 失眠的患者加重他的心烦不眠 。 可能他把有一些失眠患者服用了麻黄 , 那种心烦不眠加重了找不到原因 。 在古代因为他不能量血压 , 或者找到根了 , 就认为这麻黄沫吃进去了可能他心烦了 。 这是我的理解 , 对不对 , 这个只能供一个参考 。
另外桂枝在张仲景的方当中都有去皮 。 曾经提到过 , 在张仲景的时代 , 一直到唐宋包括到了明清的主要的药材桂枝 , 用的是比较大的桂枝、肉桂树的枝皮 , 把它剥下来作为桂枝用 , 这个在古书上说得很清楚 , 说张仲景用的桂枝是枝上之皮 。 比较大的枝皮面上就有栓皮 , 就是比较粗糙的 , 把它刮掉 , 并不是把现在的桂枝的树皮剥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