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林:为癌童筹钱治病,不做“老冰棍儿医生”

顶端新闻·大河报采访人员 蔡君彦 通讯员 刘则君
张文林:为癌童筹钱治病,不做“老冰棍儿医生”文章插图
图为河南省肿瘤医院儿童血液肿瘤病区主任张文林
11岁那年冬天 , 张文林得了关节炎 , 严重时动弹不得 。 父亲带着他到处求医 , 一家医院治不好就换另一家 , 几天之内跑遍了当地的三家医院 , 终于有一家医院愿意医治 , 但因没有床位 , 张文林被安排到医院楼梯间走道里 。
张文林的父亲是个普通的工人 , 在医院里也不认识什么人 , 那个年代 , 医疗资源奇缺 , 不少医生对病人的态度总是冷冰冰的 。 张文林的父亲受了太多冷眼 , 忍不住说了句有些赌气的话:“这些医生一个个跟老冰棍儿似的!今后咱学医!咱可不能这样!”
这件事在张文林心中种下了学医的种子 。 先人河南省肿瘤医院儿童血液肿瘤病区主任、已经从医34年的他 , 仍忘不了父亲当时说那句话时的样子 。
在这句话的激励下 , 张文林34年来对待患者如同亲人 , 不仅用精湛的医术给患者治病 , 还积极为急需医疗费用的患者想尽各种办法筹集资金:为孩子们申请国家“小天使基金”救助;指导孩子们加入医保 , 申请到大病救助项目基金;用民政部认证的求助平台“水滴筹”等大病筹款平台向社会募集资金 , 为孩子们筹措救命钱……
张文林:为癌童筹钱治病,不做“老冰棍儿医生”文章插图
图为白血病小患者送给张文林亲手制作的满天星
张文林办公室的书柜里 , 至今还摆放着一位白血病小患者亲手制作的满天星 , 满满的装了两瓶 , 放在书柜的显要位置 。 对他来说 , 这代表着自己的骄傲——没有辜负父亲那句话 , 获得了患儿的认可 。
“咱可不能做老冰棍儿医生”
在生活物资和医疗资源都匮乏的年代 , 小时的张文林也难免体弱多病 。
大约是在读小学二年级时 , 8岁的张文林得了中耳炎 , 耳朵疼、听不到声音 , 父亲带着他去医院 , 记不清楚是医院下班了还是其他原因 , 当天没能在医院挂上号 。 看孩子疼得厉害 , 父亲托关系打听到医生的家 , 买了礼物带着张文林直奔医生家里 。
张文林至今清楚记得 , 医生家里条件不错 , 那个年代大部分人家境都不太好 , 但医生家里有沙发、有茶几 。 父亲带着张文林小心谨慎走进屋时 , 医生正看着一本书 , 拿着叉子吃桔子罐头 。
面对殷勤的父亲 , 那位医生一副爱答不理的样子 , 磨磨蹭蹭开了一个处方 , 随手扔给了他们 。 即便是这样 , 父亲还是感恩戴德 , 告诉张文林:“没被撵出来就已经不错了” 。
现在张文林知道 , 当时处方上的药有滴鼻子的、滴耳朵的 , 还有吃的 , 但当时医生并没有交代清楚 , 导致他把所有的药都滴了耳朵 。
这件事对张文林刺激很大 , 朦朦胧胧地 , 他意识到当医生的重要性 , 意识到医生这种和生命打交道的职业 , 一句话没交待到 , 就可能影响患者的一生 。 直到11岁那次患关节炎的经历 , 才真正促使张文林下定决心去学医 。
就像前面说的那样 , 11岁的张文林又得了关节炎 , 疼痛难忍 , 被父亲带着到处求医 , 求医之路异常艰难 , 经常遭受冷眼 。 面对一些医生冷漠的态度 , 父亲告诫自己孩子:“这些医生一个个跟老冰棍儿似的 , 今后你也要学医 , 做一个受病人欢迎的好医生!”
少年的张文林牢记父亲的教诲 , 勤奋学习 。 1981年 , 他以优异的成绩被河南医学院(现郑州大学医学院)录取 , 实现了父子两辈人的夙愿 。
从医34年 , 认真守护癌童
1986年 , 张文林毕业了 , 分配到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 他牢记父亲的谆谆嘱咐 , 努力做一个温暖负责的医生 。
在选科室的时候 , 张文林选择了儿科 , 师从于全国著名的儿科专家钱惠茵教授 。 钱惠茵是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 , 先后被评为“河南省优秀教授”、“河南省人民健康好卫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