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网|你知道吗,防腐剂的这些“委屈”

“依靠防腐剂‘冻龄’的食品 , 一定不如‘纯天然’食品更安全更靠谱儿 , 对吗?”
《中国消费者报》采访人员日前进行的一次网上微调查显示 , 对于这个问题 , 相当一部分人给出了肯定的判断 。
然而 , 来自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的权威人士却告诉我们:这样的判断其实是一种偏见 。 为了捋清防腐剂与“舌尖上的安全”之间的关系 , 不妨请专家举几个例子 。
添加防腐剂不安全?
其实为了保安全

“添加了防腐剂的食品 , 肯定会损害健康 。 ”8月1日至3日 , 采访人员通过街访(22人)、微信群随机提问(40人)等形式 , 征询了62位消费者对“食品防腐剂”的看法 , 大约85%的人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
中国消费网|你知道吗,防腐剂的这些“委屈”
文章图片
防腐剂与美食的“相遇相知” , 虽然难获普遍认同 , 但却是为了满足人们追求食物长久保存而且口感、颜值、营养与安全“一个都不能少”的贪心 。
常识告诉我们 , 食物不经保藏处理长期放置会腐败变质 , 而元凶就是环境中、食物中普遍存在的微生物 。
这些平时就缓慢生长的微生物虽然与人“相安无事” , 但一遇到合适“时机” , 就会大量繁殖 , 产生一系列有毒物质 。 人吃了这种变质食品后 , 就会腹泻、呕吐甚至中毒 。
解决微生物对美食的威胁 , 除了热杀菌(常会影响风味与口感)技术外 , 很多时候需要防腐剂“华丽登场” 。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食品添加剂分会常务理事、北京工商大学食品与健康学院教授曹雁平告诉采访人员 , 防腐剂的作用就是抑制食品中微生物增殖或杀死微生物 , 从而防止或延缓食物腐败 。
举个例子:肉制品中添加的亚硝酸钠和亚硝酸钾 , 尽管有颇多误解 , 但却可以有效抑制肉毒杆菌毒素(剧毒素)的生成和其他病菌的侵入 。
曹雁平说:“防腐剂不是我们的‘敌人’ , 而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卫士’ 。 某种意义上说 , 没有防腐剂 , 我们也许就无法买到那么多安全美味的食品 。 ”
防腐剂本身会致病?
依法使用没问题

一个不太被人熟知的事实是:很多防腐剂天然存在 , 因为考量提取成本等因素 , 人类不得不采用化学合成方法来批量获取 。
举个例子:山梨酸是一种经常被某些果汁产品用来抑制酵母和霉菌的添加剂 , 很多树果中都有 , 经过人体代谢后会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
而化学合成的防腐剂 , 尽管并非“十全十美” , 但也不是有些人想象的那样“带毒” 。
比如丙酸钙 , 一种多用于面包和糕点的防霉剂 , 既可以通过代谢被人体吸收 , 还能供给人体必需的钙 。 有研究文献称 , 丙酸钙虽然“有毒” , 但毒性与每天吃的食盐大致相当 。
其实 , 能够和美食“共舞”的防腐剂需要迈过的门槛非常高 。
曹雁平介绍说 , 一种防腐剂要想在无数种有防腐效果的物质中脱颖而出 , 成为被批准使用的“法定防腐剂” , 必须具备四个特征:
首先 , 性质稳定 , 一定时间内有效;
其次 , 使用过程中或分解后无毒 , 不阻碍胃肠道酶类正常作用 , 也不影响肠道正常菌群的活动;
再者 , 较低浓度下有抑菌或杀菌作用;
【中国消费网|你知道吗,防腐剂的这些“委屈”】最后 , 要求其本身无刺激性气味和异味等 。
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规定 , 食品中允许添加的防腐剂共有32种 , 每种都有明确的使用范围和限量 。
曹雁平进一步解释说 , 不同防腐剂或同一防腐剂的不同浓度 , 在应用于不同食品或者针对不同的微生物种类时 , 其产生的作用和效果并不一样 。 因此 , 不同的食品在加工制造、储存运输中需要使用不同的防腐剂 。
历经“千挑万选”的防腐剂却依然常被误解 , 出现这种“委屈”更多时候是因为它被滥用和错用 。 有些不法生产者为掩盖原料不新鲜、杀菌设备陈旧等缺陷 , 会超范围或过量添加防腐剂 , 而这种行为属于国家严格监管、重拳打击的违法违规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