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三草|中国面,4000年
一碗面的格局
2002年 , 中国青海 , 黄河上游 。 一群考古工作者在发掘新石器时代人类聚落遗址时 , 赫然发现了一碗面 。
这就是号称“东方庞贝”的喇家遗址 , 现场有一个倒扣于地下的红陶碗 , 揭开积满的泥土后 , 竟然有卷曲缠绕的面条状食物遗存 , 令世人震惊不已 。
这碗面 , 改变了世界面食文化的格局 , 一举将中国人吃面的历史往前推移到了4000年前 。
此前 , 中国关于面条的历史记忆 , 最早只能追溯到东汉 。 而在世界上 , 意大利人和阿拉伯人都自豪地认为自己是面条的发明人 , 以面为主食至少有2000年历史 。
喇家遗址
本文插图
喇家遗址展示的史前人类聚落 , 从事以种植黍(黄米)、粟(小米)等中国古老农作物为主的农业活动 , 喇家面条的成分也被考古人员确定为小米和黄米(俗称糜子)的混合物 。
本文插图
本文插图
喇家遗址出土的红陶碗及面条
但有科学家对此提出疑义:他们通过实验证明 , 小米的特性是缺乏面筋蛋白 , 并不适用传统的拉伸方式制作面条 , 除非加入其它成分 , 比如现代面条的主要成分小麦粉 。
从喇家文物面条的状况 , 我们已经无法考据其添加的辅助成分 , 但不同地理区域传承至今的饮食习惯表明 , 华夏先祖曾经用杂粮和稻米等制成面食 。
本文插图
黍 , 中国古老的农作物之一
小麦的旅程高田种小麦 , 终久不成穗;男儿在他乡 , 哪得不憔悴 。——北朝民歌
作为现代面条原材料主角的小麦 , 起源于亚洲西部两河流域 。 它在中国登堂入室 , 则是另外一个漫长的故事 。
在石器时代 , 全球各个地理区域的人群 , 在农业系统与饮食上各自独立 , 自求生计 , 可谓“鸡犬之声难相闻 , 老死也不相往来 。 ”
公元前5000年前后 , 原产于“新月沃土”的新石器时代基础作物 , 大麦、小麦、燕麦、豌豆、小扁豆、蚕豆、胡麻等 , 向西远播到欧洲各地、地中海南、北两岸 。 向东则从高加索到兴都库什山脉 , 出现在土库曼斯坦、巴基斯坦和中国黄河流域 。
“新月沃土” , 是美国考古学家形容西亚两河流域及周边的新月形地带 。 这里土地肥沃、资源丰富 , 曾孕育出古巴比伦、亚述、腓尼基、以色列等多个古文明 。
如今人们常说的“麦”专指小麦 , 大麦在世界上主要做啤酒 , 目前全球80%的大麦被转化为这种世界级饮料 。
中国最早发现小麦的考古遗址是在河姆渡流域附近 。 在新疆孔雀河流域的古楼兰小河墓地 , 也发现了四千年前的炭化小麦 。
当年的塔里木河和孔雀河下游一带沙漠绿洲中 , 水源充沛 , 植被丰茂 , 绿草成茵 , 农牧皆宜 。
西亚新月沃土的农作物进入中国有三条路径:欧亚草原通道及长城地理沿线、沙漠绿洲通道(后来的丝绸之路)以及南方海洋路径 。
小麦的一条跨界旅途 , 就是从哈萨克斯坦东部出发 , 经天山南北、河西走廊、陇东而进入黄土高原西部 。
在小麦传入中国以前 , 中国的长江流域在一万多年前 , 就已进入到以水稻种植为主的农耕阶段;黄河流域也在八千年以前 , 发展了以种植粟、黍等旱地作物为特色的农耕文明 。
本文插图
小麦
漫长的岁月里 , 作为外来物种的小麦 , 在中国人的餐桌上只是配角 。 人们习惯像大米和小米一样 , 将麦子蒸煮后制成“麦饭”食用 , 尽管可以充饥 , 但难嚼和不好消化 , 所以小麦一直“红”不起来 。
- 大门@预约免费‖中国有个天沟地缝百瀑争流的峡谷,被誉地球上最美的伤疤
- 拉萨:中国最出名的七大风景名胜,去过3个已是不易,你去过几个?
- 「白切鸡」中国34省区市最出名的一道美食,你的家乡菜上榜了吗?
- 塞尔维亚▲塞尔维亚姑娘组团来中国,落地之后感叹:中国比电视中描绘的更美
- 面条▲中国最有名的10碗面,吃过五种是吃货,全吃过是“食神”
- 『上海市』中国内地三大夜景城市,哪个城市的夜景最美?由你决定!
- 『离岛』又一条中国最美国道爆火!霸占大西北50%的精华美景,7、8月沿途美爆朋友圈!
- 「」中国最干净的城市,不光人少环境好,还是一座海滨城市!
- [旅行]中国最牛夫妻:卖掉北京房产环球旅行,10年后回来发现赚了2个亿!
- 「重庆」重庆一公园,比亚洲最大城市公园大72倍,被称“中国的新西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