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园|400 万台不该开展的手术背后,是他们“治病还要倒扣工资”的魔幻现实( 二 )


在西方国家如美国、英国等 , 分娩镇痛率高达 85% , 生孩子不痛基本成为一代人稀松平常的集体回忆 , 无论是初产妇还是经产妇 , 镇痛药物辅助的自然分娩是医学界的主流 。
目前 , 我国的分娩镇痛普及程度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 。
在国内 , 据不完全统计 , 2014 年前仅有不足 1% 的国内产妇享受到分娩镇痛 , 即使在较发达地区(如北京) , 分娩镇痛率仍不足 10% , 而在边疆偏远地区 , 分娩镇痛还是一片空白 。
千呼万唤始出来 , 2018 年 11 月 15 日 , 国家卫健委发布《开展分娩镇痛试点工作的通知》 , 2019 年 3 月 , 第一批 913 家分娩镇痛试点医院名单正式出炉 。 (详情可回顾丁香园往期文章:终于来了!首批 913 家无痛分娩试点医院名单出炉!)
恰逢「全面二孩」政策同步实施 , 公立医院分娩镇痛之势一时间风起云涌 。
国家卫健委发布《2018 年国家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报告》显示:政策发布后 , 国内孕产妇接受分娩镇痛操作数呈爆发式增长 , 在北京上海等发达区域的不少三甲医院 , 镇痛措施辅助的顺产比例第一次反超剖宫产 。
然而 , 看似繁花似锦 , 脚下荆棘丛生 。
这份报告同时显示 , 通过 2018 年度全国抽样调查所得出的麻醉分娩镇痛的开展率为 16.45% 。 三级公立专科医院的麻醉分娩镇痛比例为 35.46% , 二级公立综合医院仅为 9.13% , 均低于此前提出的 40% 目标 。
试点医院的出现受到了大众的广泛欢迎 , 但我国分娩镇痛的推广之路远没有想象中顺利——问题是 , 谁来做?
看似繁花似锦 , 脚下荆棘丛生
在分娩镇痛过程中 , 麻醉医生的角色举足轻重 。 但毫不夸张地说 , 目前 , 我国分娩镇痛事业的爆发性增长已经榨干了本就羸弱的麻醉科人力储备 。
国家经济近年的腾飞支撑着医疗规模的迅猛发展 , 但与外科的狂飙猛进扩张形成鲜明对照的 , 是麻醉科远远落后的发展步伐 。
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数据 , 截至 2018 年 , 我国共有麻醉执业(助理)医师 7.66 万人 , 平均每万人拥有 0.5 名麻醉医生 , 手术 / 麻醉医生比例为 7~7.5:1 。 在美国 , 每万人拥有 2.5 名麻醉医生 , 手术 / 麻醉医生比例为 3:1 。
这意味着 , 中国至少还有 30 万名麻醉医生缺口 。
目前 , 我国总数不到 8 万人的麻醉医生队伍要满足择期手术、急诊手术、疼痛诊疗、无痛内镜麻醉以及分娩镇痛需求 。 面对人员赤字 , 加班与超负荷工作成了麻醉医生的常态 , 猝死与过劳事件频发 。
在部分医院 , 分娩镇痛只能在急诊手术之余尽量兼顾 , 产妇宫口近开全 , 麻醉医生才匆匆赶到的情况常常发生 。
既然人不够 , 那我们多招点麻醉医生来干活不就完事了?并没有这么简单 。
由于国内麻醉起步较晚 , 长期以来地位一直被低估 , 麻醉医生在围产期发挥的价值不为病人所知 , 与外科的关系常常处于「拼命干活 , 无奈背锅」的窘境 。 在民间 , 麻醉大夫的价值也常被调侃消解:「你们的工作是不是就是打一针 , 就可以下班了?」
来自病人的尊重是医生最好的兴奋剂 , 如果连病人、连同行都不尊重你的劳动成果 , 又会有多少人会心怀希冀的加入这个队伍?
在麻醉科捉襟见肘的紧缺人力和相对低下的医疗地位背后 , 过分低廉的技术定价成了解释前两者现象的深层原因 。
「做一个亏一个」的赔本项目
我国麻醉界泰斗姚尚龙教授曾在采访中提及:国内分娩镇痛没有明确的收费标准 , 麻醉医生的劳务价值往往得不到充分体现 。
无论是向医院外对比 , 还是在医院内对比 , 公立医院麻醉科现有的收费标准模糊而陈旧 , 医疗技术价格低廉 。
以北京为例 , 开展一例分娩镇痛收费 200 元 , 除去各项成本后 , 执行操作的麻醉医生绩效收入为 50~60 元左右 。 一例分娩镇痛动辄耗时 4~5 小时 , 最后赚的钱还不够买两斤猪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