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园|400 万台不该开展的手术背后,是他们“治病还要倒扣工资”的魔幻现实


本文作者:凌肯
产房的门打开了 。
她躺在推床上 , 腹部一波一波传来的剧烈疼痛仿佛万吨巨磨 , 正不停研磨着她的精神、痉挛着她的身体 , 她咬着牙费劲地咒骂:「这该死的宫缩!」
在分娩这一延续生命的重要时刻 , 母亲的伟大被淋漓尽致地体现 , 而分娩的疼痛成了一道横亘在产妇面前绕不过去的难关 。
国内女性对分娩痛陷入群体性焦虑 , 纷纷寻找「但求一剖」的解药 。
400 万台不该开展的剖宫产
一项多中心人群调查研究显示 , 初产妇人群中有超过半数感到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 。 这种长时程随宫缩加剧的节律性急性疼痛 , 极有可能是女性一生所遭遇的最极端痛苦 , 以疼痛评分量表为计 , 分娩痛可达 9~10 分的极端痛苦指数 。
丁香园|400 万台不该开展的手术背后,是他们“治病还要倒扣工资”的魔幻现实
本文插图
2018 年 3 月 8 日 , 山东烟台 , 一名男士正通过「分娩体验仪」感受女性分娩时的阵痛(图虫创意)
此外 , 分娩痛在心理上与产后抑郁、自杀等严重后果密切相关 。 研究显示 , 约每 7 名孕产妇中便存在 1 名抑郁症患者 , 发达国家每 5 例孕产妇死亡案例中便有 1 位自杀死者 。
由于害怕顺产 , 害怕难产 , 更害怕分娩不顺利被迫剖宫产受「二道罪」 , 产妇往往要求超指征直接剖宫产 , 期待「麻药一打 , 睡一觉 , 分娩就结束了」 。
剖宫产成了规避顺产疼痛的无奈解法 , 我国剖宫产率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
2010 年 , 世界医学权威杂志《柳叶刀》发布报告称:中国产妇的非医疗指征剖宫产率高达 46.2% , 是 WHO 提出的剖宫产率警戒线 15% 的三倍有余 , 位居全球第一 。
2020 年 1 月 , 《美国医学会杂志》发布研究数据显示 , 2008~2018 年中国共有超过 1.6 亿婴儿出生 , 剖宫产率由 28.8% 上升到 36.7% 。
丁香园|400 万台不该开展的手术背后,是他们“治病还要倒扣工资”的魔幻现实
本文插图
图源:参考文献 3
然而 , 剖宫产原本就属于一种「病理性损伤」过程 。
麻醉后在肚子上划一刀 , 钝性分离皮下组织 , 把紧缩的子宫强行切开 , 手动破膜并取出胎儿——根据手术适应症 , 剖宫产用于产科危重病情 , 包括且不限于产道异常、胎盘早剥、胎儿窘迫、胎位不正、子痫、心脑血管病史等 。
剖宫产手术伴随应激反应对身体的影响、子宫疤痕对二胎的隐患、手术操作导致的肠粘连都可能损害产妇健康 。 严格掌握适应症 , 慎行剖宫产是产科医生的一贯立场 。
如果仅仅为了避痛而选择进行无手术适应症的剖宫产 , 忽略剖宫产本身可能对机体造成的伤害 , 是一种并不明智的选择 。
我国每年有近 400 万台原本不该开展的剖宫产手术 , 当产妇在「痛」与「剖」的天平前踌躇 , 殊不知这个看似无解的局面 , 实际有着几近完美的解——分娩镇痛 。
生孩子并不必须要「疼 」
根据中国分娩镇痛专家共识(2017) , 分娩镇痛的定义为:在分娩这种自然生理反应中 , 采用一系列药物 / 非药物手段减轻产妇分娩痛苦的手段 。
值得注意的是 , 由于疼痛概念上的主观性 , 无痛分娩并不能达到让所有人「毫无疼痛」 , 而是利用镇痛手段 , 「缓解」分娩过程中绝大部分的紧张焦虑情绪及疼痛反应 , 让生育的过程更安全 , 更人性化 。
目前 , 椎管内麻醉中的硬膜外穿刺镇痛术是目前分娩镇痛的主流操作 , 也是目前安全性及可靠性最高的分娩镇痛方式 。
大量临床研究表明 , 硬膜外镇痛不会对产妇及胎儿的近远期发育造成有害影响;国内外多项研究显示 , 在宫口开至 1~3cm 时应用分娩镇痛并不影响产程;最新的美国产科麻醉指南指出 , 只要规律宫缩开始且产妇有镇痛需求 , 即可行分娩镇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