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气|本人体内有湿气,也吃过薏米红豆,也吃过茯苓,但是效果不好大家有好办法去湿气吗?


去看中医 , 十有八九会说你湿气重 。 很多人知道自己“湿气重” , 就想要除湿气 , 但身体是什么情况并不清楚 。 俗话说 , 斩草除根 , 根在哪都不知道 , 怎么除?
中医真是博大精深 , 一会脾虚 , 一会湿气重 , 没学过真的搞不明白 。 所以 , 看中医的人都把湿气重当成板上钉钉的事实 , 开始用各种方法除湿、祛湿 , 却从来不曾怀疑自己真的湿气重 。
什么是湿气?
某著名的中医博士解释 , “湿气在中医里又被称作是阴邪 , 中医所说的湿气 , 是指湿浊 , 简单的说就是身体的垃圾 , 是粘滞的脏东西 。 湿浊在上 , 会出现头面部油腻不洁 , 中医叫面垢眵多;湿浊在下 , 会出现小便浑浊 , 白带量多;湿浊在肠道 , 会出现大便解不干净 , 黏马桶 , 中医叫大便粘滞不爽;湿浊在肌肤 , 会出现肌肤湿疹瘙痒 。 ”
对此解释 , 大家可能有一个概念 , 湿气(阴邪、湿浊)是身体的垃圾 , 粘滞的脏东西 。 后面的湿气在哪 , 都是表现 。 这么理解的话 , 小便、汗水、大便 , 都属于湿气范畴 。 那湿气重 , 又是什么意思?
湿气为什么是身体里的垃圾?为什么又用阴邪、湿浊来解释 , 这两个是什么意思?所以 , 我们常常发现 , 中医就变成了用一个词来解释另外一个概念 , 其实并没有讲清楚 。
湿 , 造字本意是水 , 所以湿气当然不是坏东西 。 在空气干燥的冬天 , 再加上大风 , 我们的皮肤就会很容易干裂 , 但如果湿气很大 , 穿再厚也会很冷 。 春风拂面是一种很舒服的感觉 , 就是因为空气有一定的湿气 。 夏天温度很高 , 湿气也很大 , 空气缺乏流动的时候 , 就会形成“桑拿天” , 又闷热、又潮湿 , 人很容易感觉浑身乏力、身体很重 。
天人相应 , 如果自身体质较差 , 那么外界的湿气就会侵袭人体 , 此时湿气就变成了湿邪 。 湿邪就是 , 本该有利于人体的湿气 , 改正归邪了 。 就像最近暴雨连天 , 河川泛滥 , 民不聊生 。 所谓的湿气重 , 就是说体内的湿气积聚太多了 , 包括自身的湿气和外界的湿邪 , 加起来超出了身体的承受能力 。
重 , 就是“实”的意思 , 有了不该有的湿气 。 我们要清楚 , 中医是讲“道”的 , 道分阴阳 。 阴阳 , 讲虚实、动静、轻重、清浊、正邪就比较好理解 。 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 , 后世中医不断给这门学问添加自己的理解 , 以至于名词越来越多 , 难辨根源 。 现代这帮中医大多不求甚解 , 拿起名词就用 , 可能自己都没弄明白 , 更何况普通老百姓 。
理解这一点的话 , 就能把湿气重和脾虚串联起来 。 湿气重了 , 就会损伤脾(土脏) , 因为发大水会引起土流失 , 土流失了蓄水能力就会变差 , 形成负面循环 。 身体持续黄河泛滥 , 就会让老百姓流离失所 , 产生各种症状 。
比如 , 有人会头目不清楚 , 昏昏沉沉的 , 眵目糊(俗称眼屎)比较多还发黏 , 眼睛睁不开;有人鼻子黏黏糊糊 , 流很多鼻涕 , 嘴里也发黏 , 甚至发苦、发涩或发甜;有人耳朵听不清楚声音;有人嗓子有痰咳不出来;有人小便浑浊 , 甚至尿完了会觉得发黏;有人大便拉不干净、不爽 , 还黏马桶;有人出黏汗;还有人烂脚丫子、脚气等等 。
湿气致病的特点就是 , 缠绵难愈 。 风湿 , 都知道特别难治 。 对于外界的湿气 , 还是以预防为主 , 在潮湿闷热的季节 , 要注意通风和除湿 。
至于内部的湿气泛滥 , 主要是饮食不当所造成的 。 第一就是摄入太多水分 , 比如贪食水果、饮料 , 甚至是不顾身体需求多喝热水 。 第二就是饮食超量 , 让脾胃不堪重负 , 代谢能力下降 。 第三就是嗜食生冷 , 加大脾胃负担 。
正常来说 , 身体应该有代谢多余湿气的能力 , 尤其夏天毛孔打开 , 可以很好地通过出汗排湿 。 但是现在我们多数待在空调房里 , 也不怎么活动 , 出汗量少 。 久而久之 , 湿气就积聚变重了 , 最后变成难以承受之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