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干货桶工作全靠“细、快”,战场上的侦察兵

随着疫情防控工作的开展 , 市民们每天都会从各种渠道了解哈市疫情处置所涉及的患者活动轨迹、密切接触者判定、传播链梳理、传染源锁定等信息 , 但很少有人知道 , 这些信息都是哈尔滨市疾控中心和区县疾控中心流调人员夜以继日、不惧风险地奋战得来的 。
战场上的侦察兵 ,
每天都和病毒在赛跑
今年1月中旬 , 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 , 哈尔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迅速组建“新冠疫情应急处置小分队” , 包括市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所长郭淑珍在内的30余名流调员全部进入了24小时“备战状态” 。
健康干货桶工作全靠“细、快”,战场上的侦察兵
文章图片
流调是一项需要很强专业素养、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的工作 。 郭淑珍介绍 , 流调员每天都在和病毒赛跑 , 一定要“快” 。 接到疫情报告后 , 流调员会立即出击现场 , 收集病人信息、了解基本情况、跟踪行动轨迹、查找病因线索、分析流行过程 , 进而形成初步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 这样才能获取流行病学重要的基础数据 , 从中挖掘、发现疾病传播规律 , 给行政部门作防控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 从而控制疫情扩散 。 还要“细” , 在与患者沟通时 , 不能漏掉任何细节 。
从疫情防控工作开展后 , 郭淑珍已经连续战斗超过100天了 , 单位几乎成了她的家 , 忙的时候她就在单位简单休息一下 , 然后立刻投入第二天的工作中 。 最忙的几天 , 每天睡眠时间甚至不足一小时 。
对郭淑珍来说 , 忙点、辛苦点并不算难题 , 最大的难题应该在与患者沟通上 。 她告诉采访人员 , 并不是所有患者都积极配合流调的 。 在患者眼里 , 他们认为流调员是来询问他们的 , 所以患者主观上会抗拒流调 , 甚至有的人会表现出不屑和应付 。
“我遇到的第一位流调患者便是这样 , 不管我问他什么问题 , 他都不回答 。 为了拉近关系 , 我还会帮他穿衣服 , 扶他下床溜达 , 可还是没能获取有用信息 。 ”郭淑珍告诉采访人员 , 实在没办法了 , 流调员只能借助监控设备等其他办法 , 深入了解患者去过的场所、接触的人员一一排查可能的传播隐患 。 与患者相处次数多了 , 郭淑珍了解了他们的心理状态 , 他们现在可能是更想倾诉 。 所以郭淑珍和患者沟通时 , 都从关心的角度切入 , 她说:“我会问患者你现在感觉怎么样呀 , 哪里不舒服等问题 , 让患者去说 , 然后在他们放松聊天的过程中 , 收集有用信息 。 ”
健康干货桶工作全靠“细、快”,战场上的侦察兵
文章图片
除了主观不配合的患者 , 重症患者和高年龄患者也比较难沟通 。 因为他们表述不清自己的轨迹 , 这时流调员就得联系患者家属去流调 。 但有时患者家属也会记不清 , 为了不让患者疲惫 , 流调员会和家属互相留下联系方式 , 事后通过电话进行补充 。 郭淑珍告诉采访人员 , 沟通次数多了 , 患者和家属也慢慢信任流调员了 , 还有患者过了几天主动联系流调员的 , 说有信息忘记说了 。 “那一刻 , 我们真的特别开心 , 这表示着患者接受、信任我们了 , 一切努力得到认可了 。 ”郭淑珍表示 。
青年力量迅速成长 , 抗疫战场显担当
1989年出生的孙宇鑫是“新冠疫情应急处置小分队”中最年轻的一位队员 , 作为年轻力量 , 他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 , 迅速成长为抗疫队伍里的主力军 。
健康干货桶工作全靠“细、快”,战场上的侦察兵
文章图片
“农历小年的那一天 , 和家人吃饭时 , 我接到了为疑似病例进行流调的通知 。 我立刻出发 , 从20时至24时 , 一直进行流调工作 , 从医院回来 , 对流调内容进行梳理 , 形成流调报告 , 直到第二天2时才完成工作 。 ”孙宇鑫告诉采访人员 , 如果患者活动轨迹简单 , 配合程度好 , 整个现场调查可能在2-3小时内结束 。 如果出现患者不配合、活动轨迹复杂、患者回忆不清等情况 , 现场调查时间可能要达到4-6小时甚至更长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