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旺盛」面对脑梗一定要取栓吗?( 二 )


2、大血管闭塞 , 是第二个标准 , 可以通过一些临床量表来筛查 。 包括NIHSS和RACE , 最简单的是G-FAST评分量表 。 该量表就是在既往推荐的院前卒中筛查量表FAST量表(F:面瘫;A:上肢无力;S:言语障碍;T:时间)的基础上加了一项凝视(G) , 方便易记 。 同时满足上述条件的患者 , 大动脉闭塞的可能性很大 。
3、限定在前循环这一条也在被打破 , 后循环取栓的有效性也正在被人们认识 。 有救治能力的机构及有经验的医生、适宜的技术操作、合适的手术器械 , 同样也是取栓成功最终让病人获益的重要因素 。
其实对于老杨这样的脑梗高危人群而言 , 最需要认识的是 , 应该在发病时第一时间被发现 , 因此周围人与家人的“识别脑梗”的教育要做好 , 同时第一时间送到具有取栓条件的医疗机构 , 因此要提前做好功课 , 城市卒中中心和区域的卒中中心在哪里(卒中地图)必需要清楚 。
「卢旺盛」面对脑梗一定要取栓吗?
本文插图
脑血栓与脑血管狭窄
四、取栓前的影像学评估的重要性?
临床上行取栓治疗后的转归是不一样的 , 这一点需要患者及家属理解 。
有些人进行了取栓治疗 , 但没能取得血管开通 , 预后不理想 。
有些人进行了取栓治疗 , 取得血管开通 , 预后不理想 。
更正为:有些人进行了取栓治疗 , 但血管未能理想开通 , 预后不理想 。
有些人进行了取栓治疗 , 取得血管开通 , 但预后不理想 。
临床上的真实世界情况远比我们描述的复杂 , 取栓的真实世界也是这样 。 目前机械开通成功率80-97% , 获得良好预后的达到80% 。
其实对于适宜病人的筛选 , 始终是临床重要的问题 。
对于医疗机构而言 , 以上评价是粗略的 , 还有更多的细节 。 这里应该有临床的评价 , 包括病史、NIHSS评分 , 同样重要的是影像学评估 。
目前有两个重要的方法:ASPECTS和CTP定量化工具 , 前者在AIS 6小时之内使用 , 可以确定梗塞的严重程度并预测疾病预后;而后者则在6-24小时补充使用 , 它直接反映出脑组织灌注情况 , 定义半暗带(可挽救脑组织) 。 二者结合使用 , 可以将适应窗从6小时扩大到24小时 , 可以更准确 地筛选病人 , 让更多人获得收益 。 而CT与CTA的结合使用可更好地观察血栓的性质 , 为取栓手术更多的选择依据 。
其实对于老杨来说 , 这些并不重要 。 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医生 , 充分地相信中国的医生没错 。 因为中国医生是一群工作兢兢业业、甘于贡献的人 , 尤其是卒中医生 。
「卢旺盛」面对脑梗一定要取栓吗?
本文插图
脑梗的影像学评估
五、静脉溶栓是必需的吗?
静脉溶栓是非常便捷的 , 而机械取栓却需要一定条件 , 时间上也会造成一定的滞后 , 桥接是当前比较通用的模式 , 它是最好的吗?
面对急性脑梗死 , 是否可以直接行机械取栓治疗?是否可以跳过静脉溶栓呢?
开通是王道 。 早在1995年的一项rt-PA静脉溶栓治疗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研究显示 , rt-PA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 , 但血管再通率仅为45%;而未实现血管再通的患者 , 预后良好率不足10% 。 rt-PA静脉溶栓疗效虽令人信服 , 但不能令人满意 。, 也说明血管再通是良好预后的基石 , 有学者将rt-PA静脉溶栓治疗比喻为“提着漏桶去救火” , 大部分水洒在了路上 , 真正用于救火的水少之又少 , 因此血管内治疗应运而生 。
其实取栓作为一项前沿的技术 , 到目前为止 , 即使在医学高度发达的美国 , 具备取栓技术条件的医疗机构也不超过30% , 在中国具备该技术的医疗机构比例就更低了 。 但随着技术的推广 , 具备取栓条件的医疗机构的增多 , 我们需要思考更好的模式 , 是否可以采取直接的机械取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