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论“心性”的见解 , 对“性善”说有所发挥;也有错误:
其一 , 称为“天理” , 应是客观存在的 , 具有一定普遍性的自然规律;反映人类社会人性关系的道德规律 , 不是纯客观的自然存在 , 是人为制定的 , 有其主观性、历史性、民族性、阶级性等的不同因素 , 不能把它与自然规律等同起来 , 不能强调其有绝对的、普遍的、永恒的制约力量 , 不能说实现某种社会、某个时期的道德规范 , 就是实践“天理” , 就是合理的 。
其二 , 人性的“义理”与“气质”的二分 , “天理”与“人欲”的对立 , 也有问题 , 也为后人所反对 。明末清初的儒家如王守仁 , 反对“性、气”之分;刘宗周反对“气质、义理”之分;王夫之的“性命日生”非固定说;颜元的“理气俱是天命”说;戴震的“欲当即理”说 , 把人性论复归于一元 , 避免“天理”、“人欲”的对立 , 是更为合理的 。
其三 , 宇宙间的客观规律 , 是随事物的发展而逐渐显现的 , 至今还不可能说绝对的、终极的“大全”的真理已经出现 。在古代说“太极”能“总包天下万物之理” , 人人能具一个认识众理的小“太极” , 已大成问题;退一步讲 , 以“太极”只包人性之善的全理 , “人人”心性中能有一个小“太极” , 对“气质”之恶的问题也不能圆满解释 。
文章插图
(三)认识论
朱熹的认识论 , 本于《大学》的“致知在格物”说 , 他解释此句:“致 , 推极也;知 , 犹识也 。”“格 , 至也;物 , 犹事也 。”又发挥说:“言欲致吾之知 , 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至”为“到”意;“即”为“近”与“就”之意 。他认为人们要有“认知” , 要得到“智识” , 必须接触(即到、近、就)事物而推究其理 。这是合乎唯物主义、合乎近代的科学精神的 。由《大学》的“格物致知” , 引申为他的“即物穷理”说:“所谓致知在格物者 , 言欲致吾之知 , 即物而穷其理也 。”
朱熹接着发挥说:“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 , 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 。惟于理有未穷 , 故其知有不尽也 。是以《大学》始教 , 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 , 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 , 以求至乎其极 。至于用力之久 , 而一旦豁然贯通焉 , 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 , 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此谓物格 , 此谓知之至也 。”
“豁然贯通”以下几句 , 对“知之至”的境界 , 则有所夸大 , 因为一人的认识和智识 , 是不可能做到“表里精粗无不到” , “全体大用无不明”的 。尽管如此 , 他的解释 , 他的认识论 , 还是比后来的王守仁、颜元等的说法更为切实、正确的 。王守仁《大学问》训“格”为“正” , 说:“格者正也 , 格其不正 , 以归于正之谓也 。”用修养上的摒弃错误来解释认识上的求知方法;颜元《言行录》说:“格字乃手格猛兽之格 , 格物谓犯手实做其事 。”《四书正得》说:“手格其物而后知至 。”偏于动身动手而轻视用思 , 皆不合《大学》本意 。当时自然科学不发达 , 假设、实验等方法难以推行 , 所以朱熹的“格物致知”与“穷理”的操作方法 , 也只好多寄希望于读书与思考 , 如《大学或问》所说:“或考之事为之著 , 或察之念虑之微 , 或求之文字之中 , 或索之讲论之际” , 无法有力推动科学实证的发展了 。
朱熹的哲学思想 , 解放以后 , 改革开放以前 , 基本上是被否定的 。改革开放以后 , 情况转变 , 出现了大量的研究他的思想、行事的著作 , 我因年龄及其他条件的限制 , 接触极少 。我在本文中 , 肯定他的本体论、认识论 , 而批判他的人性论 。他的人性论 , 以“性善”的一元经天理人欲的对立而变成二元分裂之误 , 似乎不是完全自觉的;他发扬《中庸》“致中和 , 天地位焉 , 万物育焉”的学说 , 略可补救此说的缺憾 , 解决它的一些矛盾 , 似乎也不是完全自觉的 。今人进一步肯定朱熹 , 拿什么钥匙以打开门路 , 则恕我完全无知了 。
- 红薯和番薯的区别 什么是番薯
- 一份关于元宇宙的资料已发送至你的手机
- 【游戏迷】花楼两次败给GK心中还是遗憾,老东家GK真的是他的心魔?
- 一文了解恢复出厂设置带来的后果 恢复出厂设置的后果是什么
- 一口就惊艳的中式糕点你吃过吗 好看的中式糕点
- 【游戏世界】梦幻西游:年内第一的化生寺,新区弄出这硬件,有钱都难办到!
- 好的学习成绩都是靠逼出来的吗 成绩好就是好学生吗
- 苏州稻香村最畅销的10款传统糕点 稻香村最好吃的糕点
- 【游戏世界】《狼人杀》中狼人既然空刀了,估计就是有自己的想法和套路
- 【爱历史】挑战老板的最后底线:为何说岳飞必须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