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免疫肿瘤逐鹿中原,I-O巨头如何“对胃”中国?


开疆拓土!继肝细胞癌之后 , 纳武利尤单抗再次拿下胃癌适应证 。
新十年的全球生物医药竞争格局正在被进一步重塑 。 其中 , 最吸引目光的跨国生物医药巨头 , 当属顺利完成制药史上最大并购的百时美施贵宝(BMS) 。
据Evaluate Pharma预测 , 完成并购后的BMS将以绝对优势登顶肿瘤学 , 成为新霸主 。 作为BMS的王牌肿瘤产品 , 全球首个获批的免疫肿瘤药物——伊匹木单抗(又称Y药)和全球首个获批的PD-1抑制剂——欧狄沃(通用名:纳武利尤单抗 , 又称O药)的问世 , 使癌症治疗正式进入了免疫时代 。 2018年 , 这两款药物开发所基于的早期研究双双被授予诺贝尔奖 。 至今 , 纳武利尤单抗已在全球获批11个瘤种 , 而其与伊匹木单抗的“免疫双子星”联合治疗方案也已在全球获批4个瘤种 。
2020年 , 两个适应证“收割机”仍在开疆拓土 。 3月11日 , 纳武利尤单抗与伊匹木单抗联合治疗方案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用于治疗既往接受过索拉非尼治疗的肝细胞癌患者 。 同日 , BMS又把纳武利尤单抗带入了年新增50万患者的中国胃癌市场 。 那么 , 对于胃癌这道中国第一大消化道肿瘤“难题” , BMS是如何一步步对上“中国胃口”的呢?
胃癌适应证的中国市场价值
近日 , 纳武利尤单抗已正式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既往接受过两种或两种以上全身性治疗方案的晚期或复发性胃或胃食管连接部腺癌患者 。 这是继非小细胞肺癌、头颈部鳞癌之后 , 纳武利尤单抗在中国获批的第三个适应证 。 至此 , 纳武利尤单抗成为了在中国获批瘤种最多的免疫肿瘤药物 。
作为中国首个胃癌免疫肿瘤药物 , 也是目前唯一经III期临床研究证实能够为中国胃癌患者带来生存获益的PD-1抑制剂 , 纳武利尤单抗获批胃癌适应证的市场价值和意义在中国尤其重大 。
中国人口占全球约20% , 但中国胃癌的发病数与死亡数却分别占了全世界的44%和50% 。 在中国 , 胃癌已是仅次于肺癌的第二大癌种 , 近八成中国胃癌患者在确诊时已是进展期;而对于进展至不可手术切除的患者而言 , 可选择的治疗方案极少且疗效存在局限 。 这就是中国面临的胃癌诊疗现状 。 很显然 , 巨大的临床缺口之下所蕴藏的市场潜力是不言而喻的 。
近年来 , 医学界将胃癌“后线缺药”的突破口主要寄托在了免疫肿瘤治疗 。 但随着PD-1抑制剂在胃癌上的几项令人瞩目的III期临床研究均未能达到首要及主要临床终点 , 学界不禁开始重新审视 , 胃癌破局究竟谁主沉浮?
幸好 , 全球首个启动的胃癌免疫肿瘤治疗Ⅲ期临床试验ATTRACTION-2结果给了大家信心 。 该研究旨在评估纳武利尤单抗治疗不可切除、经治晚期或复发性胃及胃食管连接部腺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 结果显示:

  • 与对照组相比 , 纳武利尤单抗一年生存率翻倍 , 达27.3% [1] ;
  • 经纳武利尤单抗治疗缓解患者 , 中位生存期超2年[1];
  • 纳武利尤单抗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且可控 。
更让中国医患加码信心的是 , ATTRACTION-2研究纳入的人群均为东亚(包括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患者 。 该研究中的亚组结果显示 , 中国台湾人群数据与整体人群结果相一致 。 与对照组相比 , 纳武利尤单抗可显著降低死亡风险达51%[2](整体人群中 , 纳武利尤单抗降低38%[1]死亡风险) , 明确了其对中国胃癌患者的附加价值 。
逐鹿“中”原的下一个必争之地
对于BMS来说 , 在中国再次抢占先机 , 拿下中国第二大癌症胃癌 , 是其竞争策略中至关重要的一步 。 尽管是免疫疗法的开创者 , 但从整体上看 , 国内外多款免疫肿瘤药物“诸侯割据”的局面已不可避免 。
在中国 , 除了第一大瘤种肺癌 , 消化道肿瘤将是下一个必争之地 。
中国被称为“消化道肿瘤大国”——中国死亡率最高的五大癌种中 , 消化道肿瘤占据四个(图1) 。 消化道肿瘤在中国不仅发病率高 , 且确诊时疾病分期多数为晚期 , 传统的治疗手段又极其有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