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导报:中国第一洋中医怒斥“中医黑”

【医药导报:中国第一洋中医怒斥“中医黑”】“这是一个让人失望的现象 。 ”
“为什么苹果和梨子要用同一种标准?他们是两个不同的东西 。 ”
德国人杜丽丝原本以为中国人都比较了解中医 , 来到上海后发现很多中国人都不知道中医和西医的真正区别 , 有些还刻意不接受中医 。 对国内中医与西医的冲突直至“黑”中医的现象 , 她很是吃惊 , 甚至有些愤怒 。 杜丽丝希望中国人能更多地支持中医 。 她认为 , 现在的中国年轻人对中医中药了解甚少 。
医药导报:中国第一洋中医怒斥“中医黑”
文章图片
杜丽丝(原名多丽斯·拉特盖博)被誉为中国第一洋中医 。 2004年 , 她在上海黄浦区创办了上海第一家洋中医门诊部 , 后来逐步增加到了四家 。
1994年11月 , 杜丽丝第一次到上海 , 因为时任贝塔斯曼集团中国区总裁的丈夫艾科要来上海 , 她是来“踩点”的 。 而当时上海的环境、天气和秩序等等 , 都让习惯了德国杜塞尔多夫的杜丽丝超级不喜欢 。 为了“逃离”上海 , 杜丽丝还差点和艾科离婚 。 不过“嫁鸡随鸡” , 1995年1月再到上海后的一年里 , 杜丽丝不出所料的不适应 , 遭受了严重的“文化冲击” , 得了抑郁症 , 几乎崩溃 。
但随着事业的发展 , 艾科越来越忙 , 越来越累 , 回家总是疲惫不堪 , 虚弱的样子也让杜丽丝心疼不已 。 在朋友的建议下 , 她参加了上海中医药大学的一个国际课程 , 一边恶补中文一边学习一些推拿按摩技术 , 以便为丈夫解除疲劳 。 哪知她竟然迷上中医 , 索性就直接就读了五年上海中医药大学的中医内科系 。
原本从事IT销售的要去学中医内科 , 其间的跨度可想而知 。 那五年 , 杜丽丝除了读书什么也不干 。 白天听老师用中文上课 , 晚上把笔记翻译成德文自学 , 暑假回德国探亲 , 也不忘到处寻找德文的中医书 。 靠着中德文对照的办法 , 她读完了艰涩的《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中医著作 。 中药则是杜丽丝的另一道难关 , 第一次考试没及格 , 后来 , 她苦背药理、药味、作用 , 补考时得了82分 。 毕业时 , 杜丽丝的成绩是在班里排到了前10名 。
医药导报:中国第一洋中医怒斥“中医黑”
文章图片
丈夫艾科是杜丽丝的第一个病人 , 在喝了“黑黑的、特别难闻的”中药汤而治好了自己的咳嗽后 , 艾科就经常吃杜丽丝给的中药调理肠胃 。 一有不舒服 , 就让杜丽丝给自己号脉 , 看舌像 , 俨然成了杜丽丝的头号粉丝 。
读懂中医的同时 , 杜丽丝也开始慢慢读懂古老的中国哲学、历史和文化 , 很快就和丈夫一样成了“中国通” 。 在家里和诊所 , 布置都是满满的中国风、阴阳学说、五行和八卦 , 还都是夫妻俩自己设计的 , 因为他们认为“五行”和谐 , “风水”适宜 。
“Body&Soul” , 这是杜丽丝给自己的诊所起的名 , 中文名“身心佳” , 业务包括内科、妇科、小儿科和皮肤科 。 杜丽丝强调中医是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 而不是分成一个个部分 , 讲究气、血、精、液的调和 , 辩证论治 , 同时更要考虑到病人的情绪和心理状况 。 诊所的药方可以有四种文字:中文、德文、英文和西班牙文 。 一般情况下 , 病人第一次来诊所的诊疗时间为一个小时 , 便于详细了解病人的身体和心理状况 , 以后每次门诊时间维持在半小时左右 。 和病人聊天 , 让病人放松 , 是其中很重要的部分 。 病人都带着很多问题来 , 而杜丽丝要“把他们打开” 。 因为中医不只是给病人“看”病 , 还需要更多了解病人的内在感受 , 包括心情和环境 。 了解病人的工作情况 , 工作类型 , 生活起居等 , 这样才能准确地诊察病情 , 准确开出药方 , 更利于病人康复 。
医药导报:中国第一洋中医怒斥“中医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