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 · 黄陂■记忆中的黄陂豆丝


文 | 陶芳 · 图 | 掌柜
今天是回汉阳的第一个周日 。 周日是孩子一周里唯一的休息日 , 这天 , 她照例是要睡懒觉的 , 所以 , 早上起床的时候 , 我尽量轻手轻脚 , 让她多酣睡一会儿 。
回武汉的时候专门在长岭街上买了一大袋豆丝 , 50斤大米的袋子装的 , 应该可以吃上一阵子 。 这次买的豆丝真心好 , 煮出来粘稠 , 吃起来有嚼劲 , 正宗黄陂糊豆丝 。 在武汉买过很多所谓的黄陂豆丝 , 却很少可以吃到如此地道的口感 。
黄陂豆丝不仅好吃 , 更是我们童年里一份美好的回忆!如今买的豆丝都由机器加工而成 , 而我们小时候 , 都是各家各户手工制作豆丝 。 记得去年腊月 , 我还带着期待地问妈妈 , “妈妈 , 今年做不做豆丝啊?要是做 , 我就回来帮忙哈 。 ”
电话那头的妈妈估计是一脸的懵 , 说“现在还有谁在家做豆丝啊 , 你如果想吃 , 到时候买些回去 。 ”她哪里知道 , 我最想念的不是豆丝 , 而是那些年一大家人聚在一起做豆丝的幸福场景!
印象 · 黄陂■记忆中的黄陂豆丝
本文插图
那些年 , 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黄陂伢 , 一看到妈妈泡米泡豆子 , 就知道快过年了!传统的黄陂豆丝 , 都在腊月里制作 , 进了腊月 , 黄陂人的年味儿就从做豆丝开始了 。 妈妈说 , 用腊月的水做出来的黄陂豆丝 , 才最正宗最地道!
【印象 · 黄陂■记忆中的黄陂豆丝】做豆丝的米 , 是有讲究的 。 我们现在吃的米 , 要么是一季梗 , 要么是晚稻米 , 而做豆丝用的是早稻米 。 妈妈通常会用一个大的洗衣盆 , 将米浸泡一天左右 , 除了米 , 还有豆子做配料 , 豆子的品种不限 , 黄豆绿豆均可 , 我还曾经用红豆 。
浸泡好的大米和豆子 , 妈妈会用一个大筲箕过滤水分 , 然后挑到大队部去磨成米浆 。 回来后再往米浆中加点面粉 , 搅拌均匀 , 如果米浆太浓稠 , 还会加入一些清水 , 调到合适浓度 , 这样 , 做豆丝的食材就准备好了 。
做豆丝光有食材当然是不够的 , 还要有工具 。 做豆丝时需要一个装少许水的碗 , 碗里倒入一些菜油 , 这个碗通常放到两个锅的中间 , 方便蘸用 。 黄陂人管“做豆丝”不叫“做” , 叫“烫豆丝” , 尽管热锅热油确实很“烫” , 但“烫豆丝”是黄陂方言 , 是把米浆铺开的意思 。
印象 · 黄陂■记忆中的黄陂豆丝
本文插图
还有一个工具是烫豆丝必须的 , 那就是烫豆丝用的蚌壳 , 那时 , 家家户户都会有一个这样的神器 。 听妈妈说 , 这种蚌不是普通的河蚌 , 湖里才会有 , 这种蚌的壳特别丰厚结实 , 不容易断裂 。 除了油碗和蚌壳 , 还需要准备两个端豆丝的簸箕 。
做豆丝时 , 家里所有的桌子都要清洗干净 , 以作晾豆丝用 。 光桌子还是不够的 , 毕竟每次做的豆丝很多 , 还得在屋里屋外搭起晾豆丝切豆丝的簸箕和案板 。 这样的场面一出来 , 我们就知道 , 要开始烫豆丝了!
有了食材 , 有了工具 , 烫豆丝的人手是必须到位的!一般来说 , 有烫豆丝的师傅 , 有专门往灶堂里添火的伙夫 , 有专职切豆丝的 , 还有端豆丝的 , 这样的人员配备才是烫豆丝的基础 。 如果烫豆丝的师傅和伙夫配合得足够好 , 其他的帮工通常忙得不可开交!
这么庞大的人员需求 , 一个家庭肯定是达不到的 , 所以我们家每年都是叔伯兄弟三家一起联手开工 , 有时还会请我的姑妈和叔伯姑姑帮忙 。 那时 , 我家烫豆丝的师傅要么是二婶 , 要么是姑妈;伙夫是大婶或者爸爸;姑姑负责切豆丝;妈妈除了切豆丝 , 晾晒的工作也必定是她的;我和堂兄是端豆丝的专职人员 , 妹妹和弟弟则是端豆丝的机动人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