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日历TB」其实就是海带?,小神乐吃的醋昆布

1908年的一天 , 东京帝国大学的池田菊苗教授正在自家桌旁 , 享用一碗柴鱼片黄瓜汤 , 忽然觉得今天的汤有种特别的鲜味 。 他用筷子搅了搅汤 , 发现除平常的原料外 , 还多加了一些海带 , 是不是这些海带使得汤特别鲜呢?
【「物种日历TB」其实就是海带?,小神乐吃的醋昆布】
「物种日历TB」其实就是海带?,小神乐吃的醋昆布
文章图片
来 , 干了这碗汤 。 图片:Ocdp/WikimediaCommons
研究化学的池田教授分析了海带的成分 , 并从中提炼出了一种晶体——谷氨酸钠 。 谷氨酸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谷类蛋白质里的氨基酸 , 由德国化学家KarlRitthausen于1866年在小麦面筋中发现 。 而池田教授发现的谷氨酸钠 , 是海带中的谷氨酸和钠离子结合而成的钠盐 , 也就是现代味精的主要成分 。
池田教授嗅到了商业的气息 , 他给自己的发现申请了专利 , 并打算量产谷氨酸钠作为调味品 , 命名为“味之素” , 这是现代味精的始祖 。 虽然最后因为成本和技术原因 , 没有用海带为原料来实现谷氨酸钠的量产 , 而是换成了小麦和大豆 , 但海带作为味精发明的起源 , 其地位是值得铭记的 。
「物种日历TB」其实就是海带?,小神乐吃的醋昆布
文章图片
海带 。 图片:freddyan/WikimediaCommons
海带 , 可不是植物
海带Saccharinajaponica(以前的学名是Laminariajaponica)是一种大型海生藻类 , 属于褐藻纲 , 海带目 , 海带科 , 海带属 。 海带是冷水性藻类 , 一般只在北太平洋分布 , 其自然分布范围主要在日本北部、俄罗斯南部沿海 , 以及朝鲜东部沿海一带 。
需要说明一下 , 褐藻不是植物 , 在最新的分类系统中 , 隶属于不等鞭毛总门(Heterokonta) 。 不等鞭毛总门的成员还有金藻、硅藻、黄藻 , 过去它们是植物学教材上的常客 , 现在都被开除“植物籍”了 。
「物种日历TB」其实就是海带?,小神乐吃的醋昆布
文章图片
海带柄和固着器标本 。 图片:WikimediaCommons
我们平时见到的海带 , 是它的孢子体 。 可分为固着器、柄和带片三部分 。 固着器类似带分枝的根 , 有吸盘可以固定在海底岩石上 。 带片是海带的主要部分 , 类似叶片 , 可进行光合作用 , 可以长到3米长 , 这也是海带主要的食用部位 。 柄就是连接带片和固着器的部位 , 呈扁圆柱体 , 非常柔韧 , 用来食用俗称“海带头” 。
海带不是昆布?
中国自古就有食用海藻的历史 , 《尔雅·释草》里把海藻分为两类 , 一类叫“纶” , 也就是类似头巾那种比较宽的形态;一类叫“组” , 形态比较细长 。 古代将食用、药用海藻称为“昆布” , 有人说这就是“纶布”的变音 。
这个“昆布”与今天的“昆布”定义不同 , 包括了数种藻类或被子植物 , 但没有一种是现代的海带 。 海带是冷水藻类 , 在中国大部分沿海没有分布 。 中国古代所食用的“昆布”大部分是海带目的其他藻类 , 如翅藻科昆布属的鹅掌菜(Eckloniakurome) , 以及裙带菜属的裙带菜(Undariapinnatifida)等等 。 这些属于温带藻类 , 中国大部分地区海域都有分布 。
「物种日历TB」其实就是海带?,小神乐吃的醋昆布
文章图片
不同生长阶段的裙带菜 。 图片:SteveLonhart/NOAAMBNMS/WikimediaCommons
中国古代确实也有“海带”这个称呼 , 清代山东学者郝懿行《记海错》记载:“昆、纶 , 声相近 , 是昆布即纶矣 , 而海带则组也 。 海带者青色 , 而长登州 , 人取干之 , 柔韧可以束物 , 人亦啖之 。 ”说明这种“海带”比较细 , 归于《尔雅》里说的“组”一类 。
这里的海带指的实际上是眼子菜科植物大叶藻(Zosteramarina) , 产于辽东半岛和山东附近海域 , 经常被海浪冲上岸 。 虽然它长得像藻类 , 但人家是正儿八经的被子植物 。 一直到近代 , 辽宁一些地方仍把大叶藻称为“海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