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卫生健康■张月,做夜空中最亮的星——记青岛市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队员


青岛卫生健康■张月,做夜空中最亮的星——记青岛市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队员
文章图片
青岛卫生健康■张月,做夜空中最亮的星——记青岛市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队员
文章图片
“先斩后奏”的逆行宝爸
大年三十下午 , 下夜班的张月正哄着两个孩子玩耍 , 父母和爱人张罗着年夜饭 , 一通电话让他脸上突然多了些许的凝重 。
他把父亲叫到里屋 , 说出自己作为医疗队队员马上去支援湖北的消息 , 深明大义的父亲说:“这是政治任务 , 也是你的职责 , 你必须去!家里你不用担心 。 ”为了避免母亲和妻子的担忧 , 张月把这个消息传达给她们时说的特别婉转、含糊 , 可是这件“还没定下来的事”已经让母亲和妻子焦虑不已 , 张月为了安慰她们 , 连行李都没敢收拾 。
出发前 , 张月只跟父亲说了一声儿 , 父子俩合计着只能“先斩后奏”了 。
快上飞机时 , 张月才拨通妻子的手机:“我已经出发了 , 在飞机上 。 ”说了一句他就立刻挂断 , 他也不忍听见妻子的呜咽;不忍想象妻子面对疫情 , 照看两个幼子的辛劳和压力;不敢思量父母的担忧牵挂 , 这些都是他载不动的爱和愁 。
青岛卫生健康■张月,做夜空中最亮的星——记青岛市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队员
文章图片
在冷饿累中与“新冠”狭路相逢
医疗队1月26日凌晨到达黄冈 , 27日晚上进驻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 , 28日晚11点收治首批病人 , 29日逐步转入正常治疗状态……短短30个小时 , 从一栋未完工的大楼到一个基本正常运转的传染病房的转变,让张月感受到的是山东医疗队的中国速度 , 目睹的是鲁鄂两省白衣天使的拼搏和奉献 。
“刚来的时候 , 吃的肯定不适应 , 我就一天吃两顿 , 想着饿着点儿吃的肯定就香了!” 。
“屋里没有空调 , 还要开着窗 , 病人都盖两床被子 , 我们穿隔离衣不透气 , 工作起来基本上感觉不到冷 , 一直出汗 , 可是一停下来 , 就能感觉到冰凉的汗往下滴 。 ”这些困苦从张月的嘴里说出时竟如此轻松:“特别怕感冒 , 别救不了病人 , 反而给队里添麻烦 , 我们就抽空聚在‘小太阳’那边儿烤烤 , 让汗干掉 。 ”
接收病人后的第二天 , 张月被安排上总务班整理仓库 , 一个班八小时 , 运送液体、药物、呼吸机、血滤仪等设备和器械 , 一个班下来 , 张月回去睡了12个小时才缓过劲儿来 。
“第一次进入隔离病房时 , 我也有些紧张 , 多亏队员们有的帮着检查防护装备 , 有的帮助穿鞋套 , 整理后背的衣服 , 有的帮着写名字 , 互相打气 , 互相帮助 , 才能直面新冠 。 ”虽然队员们来自不同的地区 , 说着不同的方言 , 有时只能通过护目镜后面的眼睛 , 或身上的名字识别对方 , 但是配合工作完全不费事 , 无论相隔多远 , 无论认识与否 , 大家都是一家人 。
青岛卫生健康■张月,做夜空中最亮的星——记青岛市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队员
文章图片
有一次 , 张月遇到一个呕吐误吸的病人 , 需要紧急气管插管 。 大家闻讯后 , 迅速赶来帮忙 , 有的给病人清理口腔 , 有的去准备插管的用物 , 有的边注射镇静药边向医生报告病人的各项体征 , 有的把床摇平 , 保持病人体位 , 协助做气管插管 。 “气管插管时的喷溅 , 会造成很大的感染风险 , 可是队友们没有片刻的犹豫 , 竭尽所能抢救病人 , 让我有了信心 , 不论有多大的困难都难不倒我们 , 集体的力量超乎想象 。 ”
青岛卫生健康■张月,做夜空中最亮的星——记青岛市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队员
文章图片
几乎每天都是一次大考
张月所在的西区有12张重症床位 , 病人病情危重 , 生活不能自理 。 张月说在这些抗“疫”的日子里 , 几乎每天都是一次大考 。
“那时候 , 不紧张、不害怕是不可能的 。 毕竟面对未知的新病毒 , 但是一开始工作就没时间想这些了 。 ”张月说由于专业对口 , 他并没有觉得在这里工作和日常工作有太大的不同 , 不过只是穿了防护装备给工作带来了一些不便 。 三层手套在护理过程中触感没有那么明确 , 耳朵被防护服遮住 , 说话也有些听不清楚 , 另外因为眼罩上有冷凝水 , 所以在查看各种参数时 , 需要把眼睛睁的更大 , 离得更近才能看清 , 唯恐漏掉什么细节 , 没有发现病人的病情变化 。 “长时间穿着防护服很闷热 , 一个班次干下来觉得说话都费力 , 忙起来气不够使 , 全程都张着嘴呼吸 , 有的时候会出现有些低血压的症状 , 需要调整好呼吸和动作的频率 , 才能一步一步的完成工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