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康那个吃货:大清后宫里的“点心”,色泽雪白,形如球状,质地黏软,口味香甜


艾窝窝——大清后宫里的“点心”
白黏江米入蒸锅 , 什锦馅儿粉面搓 。
浑似汤圆不待煮 , 清真唤作艾窝窝 。
这是一首写北京的一种风味小吃的诗 , 诗中的小吃就是艾窝窝 。 如果没吃过这玩意儿 , 一般人读了之后也会难以想象 , 这玩意儿到底是咋样的?这是一种用糯米制作的清真风味小吃 , 色泽雪白 , 形如球状 , 质地黏软 , 口味香甜 。
康康那个吃货:大清后宫里的“点心”,色泽雪白,形如球状,质地黏软,口味香甜
本文插图
要说起北京人吃艾窝窝 , 这历史可老长久了 , 尤其是在每年农历春节前后 , 更流传着家家户户吃艾窝窝的习俗 。 早在大明王朝万历年间 , 有个叫刘若愚的太监 , 曾写过一本书叫《酌中志》,就说到过艾窝窝 , “以糯米夹芝麻为凉糕 , 丸而馅之为窝窝 , 即古之 , 不落夹是也”
艾窝窝 , 作为北京风味食品 , 不仅仅北京人爱吃 , 就连不少前来旅游的外地人对此也赞不绝口 。 很多人或许都知道艾窝窝好吃 , 但很少有人知道它是怎么来的 。 接下来 , 就掰扯掰扯它的来历 。
关于艾窝窝的起源 , 据说跟故宫 , 也就是当时皇城内的“储秀宫”有关 。
康康那个吃货:大清后宫里的“点心”,色泽雪白,形如球状,质地黏软,口味香甜
本文插图
那时候正是大明朝 , 当时住在“储秀宫”的皇后和妃子 , 她们天天吃山珍海味 , 都吃腻了 。 有一天 , 在“储秀宫”做饭的一个回族厨师 , 从家里带了些经常食用的清真食品“艾窝窝”,正在厨房里吃的时候 , 被一位宫女看见了 。 她一尝很好吃 , 就给皇后带了点 , 皇后尝 , 同样觉得很好吃 , 甚至觉得比常吃的山珍海味还要可口 , 于是就让这位回族厨师为居住在“储秀宫”的皇后和妃子们做“艾窝窝”吃 。
于是乎 , 她们不仅经常食用 , 还格外大加赞赏 , 说厨师做的“艾窝窝”不仅“色雪白”,而且吃起来其“味香甜” 。 就这样 , 艾窝窝就由紫禁城传了出来 , 使得这普普通通的平民小吃一下子变得身价百倍 , 名震京城 , 成为京城有名的一款清真风味小吃 , 并被美誉为“御艾窝窝” 。
对此 , 《北京传统文化便览》记载:艾窝窝为“北京一种清真风味小吃 。 色雪白 , 球状 , 质黏软 , 味甜香 , 因明代为帝后所喜食 , 故名御艾窝窝 , 后传入民间 , 脱胎为“艾窝窝”了 。
艾窝窝 , 是不是真的就像身居皇宫中的皇后以及嫔妃所说的那样美味呢?这可能跟她们长期食用山珍海味有关 , 说白了她们觉得美味可能就是图个新鲜 。
康康那个吃货:大清后宫里的“点心”,色泽雪白,形如球状,质地黏软,口味香甜
本文插图
但不管怎样 , 这样一来就让艾窝窝披上了一层华丽的外衣 , 比今儿个再好的广告都有广告效应 。 想想看 , 皇宫中的皇后贵妃什么好吃的没吃过 , 就连她们都说艾窝窝妤吃 , 又怎么不会被民间追捧呢 , 又怎么不会在民间广泛流行 , 并深受人们的欢迎呢 。
至于艾窝窝的制作 , 用到的原料并不怎么复杂 , 无非是江米饭 , 还有面粉、白糖、芝麻、核桃仁、山楂糕 。
做的时候 , 第一步是蒸面 。 即先把面粉放入蒸笼里 , 开锅后 , 蒸刻钟就可以了
第二步则是擀面 。 蒸过的面粉会发干发硬 , 因此等面晾凉后 , 要用擀面杖把面擀碎、擀细 。
第三步是拌糖馅 。 只要把蒸过的面粉 , 撒上白糖、芝麻 , 再与碾碎的核桃仁搅拌在一起就可以了 。 另外 , 还要把山楂糕切成小块状 。
第四步就是包馅 。 先取一勺江米饭 , 将它放在面粉上来回搓揉 , 使江米饭沾满面粉 , 然后将它按扁 , 厚薄由自己喜好而定 。 再包上刚刚拌好的糖馅 , 然后将周边捏合到一起 , 再在上面点缀一小块切好的山楂糕 。
这样 , 艾窝窝就做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