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北京人是什么样的体验?

“我是xxx人,我为我的家乡感到自豪。” “哇,xxx很好啊,我一直想去xxx玩!”
“我是北京人,我为我的家乡感到自豪。” “不知道哪来的优越感,北京人了不起?”
■来自的网友回复
北京就是家,还是北京好。哪哪都去过,哪都没家好。在街上听到熟悉的儿化音,就是我最喜欢的味道。几个哥们,都是胡同串子,小时候骑着自行车串着胡同聊天。现在,胡同少了,高楼多了,北京的美景也变了,哥们开着车从北向南开过大裤衩,中国樽,国贸,看着周围高楼林立,觉得北京更美了。
做北京人是什么样的体验?
网上总有人说,躲开雾霾,逃离北京。殊不知我们小时候骑车上学遇上沙尘暴的酸爽,雾霾怎么了,中南海也吸这个,随着国家的重视,肯定越来越好,北京人就是有这种乐观劲儿。最烦别人说,你是北京人啊,家里肯定房子多,真有钱。是啊,姥姥姥爷爷爷奶奶,七姑姑八姨都在北京有房,可都是自己住的,没有炒房的。北京人炒房的都少,都是自己住的,谁想过以这个赚钱。原来一提望京,天哪,什么鬼地方,望着京城。提起亦庄,天哪,都村儿里了。谁想得到现在这般光景,这也是我们北京人的无奈。堵车就是个心态问题,二环最里道,四环中间道走多了就知道哪条路好走了,开30就觉得自己嗖嗖的。不过三环是无解了,又加了个公交道。不行还有地铁啊,小时候1号2号线,现在多少不认识的线了,四通八达,哪都能到。最后,再说说我们北京人,甭管您是东北的,西北的,南方的,就算您是上海人,我们都不歧视。在这您放心,咱都说普通话,谁说话您都听得懂。在这,您能找工作,安家,落户,街坊四邻,都是朋友。三人行必有我师,就凭您的努力能在北京扎根,我们北京人也能给您竖大拇指。但是,既然来了,咱就就别骂北京了。上学难,我们都独生子女。房价贵,这锅我们不背。堵车,您放平心态。雾霾,咱一块努力。呆在北京,咱就都算北京人,一块爱北京吧。
■来自的网友回复
你是哪里人?我是北京人。北京沙尘暴特别厉害吧?你是哪里人?我是北京人。你们上清华北大特容易吧?你是哪里人?我是北京人。你家拆迁分了几套房?你是哪里人?我是北京人。你们是不是知道海里好多内幕?你是哪里人?我是北京人。听说北京户口值100万啊?你是哪里人?我是北京人。北京人来上海干嘛?
■来自的网友回复
大学的时候,每个省老乡会。别的省的说,你们北京人还老乡会,出了校门不都是你们老乡。之前的单位,整个办公室10几个人,只有我一个北京人。每天听着办公室同事说,北京房价太变态了,北京租房太贵了,北京环境太差了,北京生活成本太高了,北京交通太堵了,甚至说在北京社保扣的太多了……最后呢,他们还是愿意留在北京。然后每天还要嘲讽我,你家北京的,不一样,你不用租房,你工资不够花可以把房子租出去补贴啊,你们北京的拆个迁,一辈子不愁吃喝。周末别人都可以不加班,人家要回家,北京的,你天天回家,周末加个班怎么了。有一次,中午出去吃饭,楼下碰到同事,指着一个TT说,你还不让你爸给你买一辆这个,反正你北京人不差钱,当时真是气炸了,说了一句,不买,我爸说这车太次。
看到很多朋友在评论区争论,阐述自己的几个观点。不要总拿建设北京来冠冕堂皇,不过是想赚更多的钱,过更好的日子,这都是人之常情。每个人在自己的家乡,都可以过得更舒适,不仅仅是北京人。我希望北京还是我小时候的北京,傍晚有蜻蜓在低空飞,冬天可以扎冰车拿着家里的火筷子去滑冰,没有雾霾,不堵车。北京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个牟利的手段,对于我们北京人来说只是家乡。
■来自的网友回复
我是北京姑娘 独生女 在上学家住五环边上 然后还有一套三环的房子家里过的不富裕 我住校 我妈一个月给我1500左右作为北京人真没有什么体验我也没丝毫优越感 不过就是北京空气质量太差一年到头雾霾人太多 坐个公交车挤死 生活节奏挺快 在路上 大家都行色匆匆的 最畅销的就是快餐 超级高的房价我的目标是自己三十岁前在北京三环买套七八十平的房子 然后找个老公 老公什么地方的都可以啊他喜欢哪个城市我就去哪啊 然后卖一套北京房子 去别的城市买一套把我妈接过去如果找不到喜欢的就不上班了 把房子都出租 每个月拿着这钱带着我妈(看她去不去吧)去穷游全世界 多酷啊北京好处就是教育资源工作机会医疗水平然后思想比较开放吧我还挺喜欢北京的故宫北海798这些地方的就是这样啊没什么特别的 每个城市有好有坏北京人有的穷有的富有的很成功有的很落魄说破天不过一个户口该吃的和别人一样 住的也是一张床没啥用:)不过我没觉得北京人有啥好的北京人倒是总是被人骂是真的——————————————关于三十岁以前买房……我尽力吧 我身边的90后也好多都年薪过八十万过百万啊认识的一个哥哥 上大学 炒股 在北京买两套房没钱买就不买了:) —————————————分割线 这条居然被翻出来 然后你们还是划重点在我要买房子上啊那我就放张照片 看看你们会不会夸我好看吧(苦笑)*?゜??*:.?..?.:*?\u0026#39;(*?▽?*)\u0026#39;?*:.?. .?.:*?゜??*北京姑娘都比我好看———————————没人夸我好看 哼(苦笑)照片删了 照片删了
■来自的网友回复
其实能是什么体验,连一句我爱北京我爱帝都都能被人怼的死死的,北京是我的家乡啊,被怼的莫名其妙。真的,我爱北京,在北京生活了18年是我最美的体验,去到纽约读书后才觉得原来生活在北京是那么的幸福,简单的一串儿糖葫芦儿都让我无比怀念
■来自的网友回复
不请自来。我不能算是北京土著,我爸是湖北人,上完大学后分配到北京工作的。但是我依旧很爱这个生我养我的地方。1、北京的空气确实很不好,但没有达到“一年见不到几次蓝天”的地步。雾霾集中在冬天,夏天的时候还是很常见蓝天的。还有说北京干的,这个见仁见智吧。我有个四川的同学就说喜欢这种干一点的气候,衣服能晾干的感觉很好。但是一个浙江的同学就说会有干眼症。反正我是在北京长大的,很喜欢干的空气,冬天有时去南方真的受不了湿冷的感觉2、交通状况很差这没的说。开车不堵车十五分钟能到的地方每次出门要留出一小时的富余,因为你不能保证路上不堵车。但是如果不看堵车问题的话交通其实挺方便,地铁和公交的覆盖还算比较全,而且我要安利公共租赁自行车,有用一卡通的,一小时之内不收钱,还有一种用手机app的,车比较好但是半小时要收一块或五毛钱租金。3、北京人总体感觉上很热情,比如我妈妈就经常帮别人忙,有时候甚至别人还没说话,我妈妈就会自己去提醒人家一些她觉得人家会遇到困难的事(虽然我总觉得这样有点尴尬)…问路什么的也总是能找到热心肠的人。这是我在北京这么多年总体得到的影响,那些到北京玩结果正好碰到高冷的北京人的外地游客我很抱歉,但是希望你们不要以偏概全,如果在北京呆久了你会发现大部分北京人还是很热情的。4、特别喜欢北京的文化氛围。北京的剧场、展览比较多,也有能满足一般市民需求的文化场所。高中那会儿迷恋歌剧,和家人一起去国家大剧院看过不少演出,包括多明戈饰演主角的那一场《纳布科》…还有一段时间我每周五都要去家附近的小剧场看相声演出,二三十块钱的票价,如果你去晚了中途进场甚至可以不交钱。我在那里多次看到方清平、李然这些相声演员,甚至有一年春晚之前看到了冯巩过来预先表演了春晚内容,大概是为了先看看观众反应吧…好像也是跟车有关的一个小品…过去太久有点记不清了5、北京的公园门票很便宜,颐和园门票淡季20旺季30,天坛淡季10旺季15。老年人可以有年票,进公园不要钱。有一年我去外地玩,一个古建(还是原建筑已经不在了只在原址重建了个新的那种)门票居然要80…真是吓到我了…相比之下,北京这里的公园简直太亲民。高中时我们一家每周六去颐和园遛弯儿,从南如意门进,绕着昆明湖走一圈,或者直接在西堤上走个来回,权当健身。公园里这种遛弯儿来的人还是挺多的,还有一些老年人来跳一跳舞或者拿大毛笔练字玩儿。这些曾经的皇家园林现在全都是写字打太极的老头老太太,细想来也是挺有意思的。6、很喜欢前门那一片。因为一些原因,那里的楼房建的都不高。很喜欢去前门的天兴居吃炒肝,然后穿过西交民巷去国家大剧院遛弯儿。夏天秋天天气好的时候能看到很大一片蓝天,感觉心情都变好了。大概是那里给人一种大气不扣缩的感觉吧。7、其实上面说了那么多,我只是想说北京真的有很多很美好的地方,然而网上对北京的印象却只剩下了雾霾、房价高和高考分低。其实挺难过的,尤其是在,黑北京都跟政治正确了一样…不过现在也有些释然了,你骂你的,我过我的,干嘛在意那么多呢。大概身为首都,也要承担释放国民不良情绪的责任吧^_^一点小题外话,我爸爸现在跟人家介绍自己时都是说自己是北京人的,他也喜欢着这个城市的,尽管他并不在这里长大。我想他也是融入了这片土地吧。对北京精神里面的“包容”二字深表赞同。
■来自的网友回复
我想知道为什么标签是“优越”和“高考”?我讲个故事吧。我奶奶是北京人,农村人,三十年代出生。那时候的北京还叫北平,日本占领。那个时候穷,人民生活苦,有多苦呢,我奶奶的一个长辈,有三个儿子,因为没有能力抚养,把三个儿子都送出去给人收养了。即使沦陷区那么穷,当时为了解放北平,有很多中国军人在附近活动(不是大规模军队),村民还是愿意无偿提供粮食和帮助,连小孩子都帮助他们掩护。后来我奶奶成了一名幼儿园教师。解放后,因为要重建,我奶奶和乡民们参与了十三陵水库,密云水库的建设。那个时候的人团结,不偷懒,不管男女老少,都愿意为国家建设出一份力,不求任何回报。所以十三陵水库只用了几个月就建成了,密云水库也只用了一两年。后来密云水库成了北京最重要的水源地。后来,生活越来越好了,可是很多东西也变味儿了。人们开始为了权力金钱勾心斗角了。后面我就不讲了,意会吧。很多人看到的是北京的现在,是经济高速发展后的北京,这里有好的生活条件,教育,机会。北京的发展离不开外来的人才,劳动力。但是北京是一座有历史的城市,北京的发展是长期的积累,而不仅仅是近十年或者二十年,但是并不是每一个参与建设的人,都是得利者。也许你看到了社会发展下机会的不公平,然而对这种不公平的隐忍,早就已经深入很多人的骨髓了。
■来自的网友回复
我的回答通篇都是各种小时候自然而然产生的歧视和成见,只能说我大概小时候是挺矫情的,另外偏见形成也是人的一种本能吧。您耐心读下去就会发现我的思想觉悟的改变提高,哈哈。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部委居民区长大的移民二代八零后北京人,小时候从电视里到身边厉害的叔叔阿姨爷爷奶奶老领导都是口音南腔北调的外地人,北京人就是各种服务窗口行业包括卖冰棍儿的老奶奶——恰恰是今天北京人不做的工作岗位。妈妈是中学老师,在比利时天主教会建立的一个东城区老破中学教书,同事全是民国遗老遗少,民国时候家在天津和东北的人比较多,现在大半住在胡同里的大杂院中,一去他们家就给饺子或者炸酱面吃,随便切一点熟肉做小菜,觉得这也能当一顿饭(我家完全是按南方人口味做饭,每顿饭必须有不少于人数的炒菜和一盆汤)。
【做北京人是什么样的体验?】 小时候北京饮食上是不占优的,饭馆很少,一般居民压根不去饭馆吃饭,据我爸爸说1979年他被分进部委的时候,部委食堂都只有馒头没有米饭,而且周末只卖两顿饭。我小时候饮食已经大大改善,但是一般食堂菜色还是比较单调的,像木须肉这种菜很常见。1992年小平南巡之后,才出现了一般百姓打着面的去小饭馆吃饭的景象,那时候小饭馆很多放在今天看就是苍蝇馆子,好一点大一点的往往叫“XX酒家”,很多窗户上贴着剪纸美术字“川鲁风味 空调开放”。鱼香肉丝、宫保鸡丁这种今天每个大食堂都卖的菜,当时还是北京人去小饭馆打牙祭才能吃到的珍馐。当年可没有现在这些商业综合体,除了个别大商场里面可能有一点餐饮空间,一般的饭馆都是沿街或者居民区里的小店。粤菜也迅速在京城开花,成为高档菜肴的象征,但是1990年代北京是有不少坐落在居民区里味道也还可以的粤菜小饭馆的,我家小区里有个小房子,大概在1996年就改成了粤式烤乳猪店,做的粤菜有模有样。今天在那些破旧、住满了老人和北漂租户的小区里,是再也不可能找到快餐以外的粤菜了,整个北京的粤菜市场也变小了。北京人的口味,就是从那时候开始逐渐偏离了数百年来乏味单调的饮食,变得多元化乃至国际化,也开始普遍吃辣。
因为小时候一直住相当整洁的居民小区楼房,上高中之前胡同对我而言是散发着各种奇怪臭气的城中心大农村,公共厕所比我湖北乡下爷爷奶奶家的厕所好不到哪里去。从小被老爸教育是湖北人,不是北京人,小小年纪的我也以鄙视没文化的北京本地人为荣——尤其是进小学的初印象吓坏了我,小学同学父母大都是高中学历的工人,而不是幼儿园同学父母那些全国作为天之骄子进入部委的大学生,小学男同学小小年纪很多满嘴都是京骂,吓坏我了,如果小学不好好学习,大多数人会被直接“大波轰”进入一个痞子初中——这个学校十几年前就不存在了。作为朝阳区的小学生,我一去天安门广场什么的地方就羞愧万分抬不起头,因为妈妈和单位同事都说朝阳区是城区里学校最烂的,城四区加海淀都比朝阳区好,虽然我小学初中都是朝阳区区重点,还是觉得抬不起头,直到高中考进西城的北京四中,可算扬眉吐气了,因为离朝阳的家太远,只能住进平安里的小姨家,成了一名胡同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