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人学习效果最差?( 五 )


四个字:刻意练习(Deliberate Practice)
一共四个要素,一个都不能少:
1.反馈
练习很多条,反馈第一条。
独自闷声学,考后两行泪。
听老师讲题全明白,只能证明老师明白,不能证明你懂。
题目不会做,看答案后会做了,也不能证明你懂。
只有在测试中,你独立做对了题目,并且能讲明白为什么做对,才算真的懂。
2.套路
前人总结的提分技巧就在那里,没必要去自己探索。
拿来就用,有效果就继续,没效果就换。
3.重复
套路决定了方向,方向正确了,剩下要做的,就是努力。
单词要一个一个背,阅读要一篇一篇读,题目要一道一道做。
简单的事情,重复的遍数多了,才能熟练。
4.脱离舒适区
由易到难,由慢到快,在练习的道路上,必须不断挑战不舒服的问题。如果啥时候舒服了,你就要警觉了,因为舒服意味着你已经不再进步。
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
when you choose your behavior,you choose your consequences.
选择行为,就等于选择结果。
学习的时候,如果你选择沉迷听课这种假装努力的行为,那你就选择了最后失败的结果。
只有选择真努力,才能赢。
---
收藏竟然是赞数的两倍+_+
有收获,赞一个,今年考试全都过!
↓↓↓
---更新---
感谢大家对本回答的喜爱。一下午的功夫,几十个同学私信问我考研问题,实在抱歉,没来得及一一回复。
这样吧,针对今年就要走上考场的20考研人,我建了一个群,这是一个神奇的学霸群,大年初一那天,竟然都有一半的同学在里面背单词打卡!
什么样的人学习效果最差?
什么样的人学习效果最差?
有什么问题,进群里问吧。
加我微信: ztydsb(备注:考研)
我拉你进群。
希望这个鸡血群,能调动起你的镜像神经元,帮你早日进入学习状态。
■来自的网友回复
把学习搞成行为艺术的人。可能从小到大大家听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怎么又在玩?还不快去学习!”吧。
很多中国家庭的小孩从小就无师自通,把漫画书夹在课本里,发呆前先在面前摊一本习题,因为他们已经养成了一种条件反射——
“不管学的是什么,学的有多慢,只要看着是在学习就O98K。”
“学习”不知不觉成为了一种“存在即是理!”的代言,而这种学习模式也逐渐成为了一种风气,我把它叫做:「行为艺术学习法」。
01「行为艺术学习法」行为艺术学习法:指在特定时间和地点,由个人或群体“假装在学习/沉思”的行为所构成的一种学习流派,一般归为表演艺术。——摘自“柴桑瞎编”百科
什么样的人学习效果最差?
经常有人问我:“柴桑你每天都花多少时间学习?”,我都担心回答会误人子弟。(我不好意思说我每天学习不超过 3 小时哈哈)
因为,学习并不是时间管理的问题,而是个认知效率的问题。
认知效率:认知收益和时间精力之比,认知效率越高,学习效果越好。古典曾在《跃迁》中提到:
在知识匮乏,非终身学习年代,学肯定比不学好。但是在今天知识爆炸,终身学习的时代,“为什么(Why)、学什么(What)、怎么学(How)”,比“学就好了(Do)”更重要。
我之前也写过,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比时间更重要的,是你的注意力。
拿我室友举个栗子(室友应该没关注我吧):
我大学三个室友都考研,每天早上六点半准时起床相约图书馆,同频去食堂,同频晚上十点回寝室,但最后只有一个考上了。
按理说她们仨的学习时间是完全重合的对吧?但有一次我去图书馆还书,看见她们面前都摊了四五本书,一个苦着脸在做题,一个一脸姨母笑的在玩手机,还有一个趴书上睡觉……
什么样的人学习效果最差?
这就是行为艺术学习法的弊端。
它让人养成了一种思维惯性,一种“只要我在学,哪怕只是看着在学,就不算是不务正业”的错误认知。
看着那些常年霸占图书馆靠窗的MVP位,还只会玩手机的行为艺术学习家,你是不是也很想替天行道?
因为啊,衡量学习效果看的并不是你的时间投入,而是认知资源投入。
时间只是自顾自的向前奔走而已,而能不能将你的注意力投入到书本,把认知资源集中到对内容的思考中,才是决定你学习效果的关键。
如果错把学习行为和学习场景的代入看成了学习本身,那你的学习只能称为是一种行为艺术。
行为艺术学习法还会给大脑造成一点副作用,这个就更有意思,我们来挨个聊~
02「知道」的幻觉认知神经科学家 Frank Keil提出过一个概念:「解释性深度错觉」(ioED)。
什么意思呢?
它是指,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会高估自己的知识量,自以为掌握了许多常识,但实际上,我们真正知道的、懂得的、了解的,远远低于自己的想象。不信给你举个栗子。
你肯定知道自行车长啥样吧?哪怕你不会骑,也肯定在路边见过很多次了。
那么,现在给你这张图:
什么样的人学习效果最差?
你能不能把完整的自行车部件画出来,让它能骑着走?
ps:这不是我画的哈,我画的才不会这么丑呢
这是利物浦大学心理学家 Lawson 在课上做的一个实验。结果是:将近一半的学生,无法准确地补全图片。
他们凭借自己的记忆画出来的大概是这样:
什么样的人学习效果最差?
大脑:我知道!我会画!手:你会个锤子。这就是解释性深度错觉,我们会对自己经常看到、听到的信息,产生已经掌握了、了解了它的错觉。
行为艺术学习法就是这样,把自己往图书馆一塞,书往面前一摊,就感觉知识已经自动进入脑子了。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
■来自的网友回复
我就捡一点说吧:
为了学习而学习,碰到什么都想学却没有明确目的的人。
他们往往还很着急要看到结果,但是学了半天,把自己累个半死还看不到什么成效,反而更焦虑了
翻了翻日记,我以前就是这样。
“今年要学英语,跳舞,学唱歌,学写文案,学尤克里里,学PPT…”一列二十多条计划
每刷一个答案,我就能发现一条自己不会的技能,于是迫不及待的把它加在清单里,准备明年开始学起来
一年后呢?英语背单词停留在abandon,跳舞去听过一回试听课,尤克里里倒是买回来了,学会了前3个拨弦就躺在衣橱里落灰,唱歌和文案从没开始过…
于是第二年我把清单列的更长,我更焦虑了…
恶性循环
————————————————————————————
你有没有想过,世界上那么多我们不会的技能,经营公司、开直升机、品尝红酒、骑马、用飞行伞救人、造核弹、海洋石油勘探…为什么大多数人不会因此焦虑?
因为他们清楚这些技能和他们无关,学会了用不上,不会也不会有损失。
试想如果你早早想清楚要自由职业,企业管理、职场晋升那一套哪怕再有用,跟你有关系吗?
而什么都要学的人明显对未来很迷茫。没有目标,于是分辨不出什么技能和ta有关,随便看到一个就觉得以后说不定用得上,得学。真正学起来之后又觉得太难了,半天还是菜鸟,很快就放弃,或者在对自己学习能力的怀疑中反复挣扎
所以,现在先别忙列清单开始学,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审视你自己。你的个性、爱好、长处、短处,你适合什么职业?剔除计划中你不喜欢、不擅长,明显和你个性不合的,比如虽然很羡慕那些上年薪百万的金融人、程序猿,但我还是剔除了这两大类的技能,因为我清楚我根本不适合和数字、符号打交道的工作。先明确你的目标,然后把精力集中到相关的技能上。
第二,世界上那么多高高兴兴学着唱歌、跳舞、书法、演奏乐器或者下棋的人,他们很清楚一辈子都成不了大师,很可能好几年下来的成果也上不了台面,只能自娱自乐,为什么他们一点不焦虑,还是乐呵呵的学,而你却学不好还特别焦虑呢?
因为他们是抱着兴趣去学的,是因为喜爱唱歌或者跳舞本身;而为了学习而学习的人却抱着“我花了时间/金钱,必须得到产出”的心态,得失心太重,一旦遇到挫折或者进展缓慢,很容易心态失衡,导致焦虑甚至放弃。
所以,如果你急着需要成果,还是先放弃那些门槛高,需要长时间、高密度学习才能有产出的技能吧。像我一样,把唱歌、跳舞、书法、演奏乐器或者下棋这些,都放到以后有钱有闲,能支撑起娱乐或者纯兴趣的心态时候再去学,先集中精力提高专业技能。
第三,以下是我15年日程本里列出的计划:
“提高西班牙语学法语到B1学PPT去做家教网上翻译学写作健身学一门计算机编程语言….”而这是我去年年中制定的能力清单和根据能力清单列出的计划(下图标黄部分):
什么样的人学习效果最差?
发现问题了吗?
15年我的计划,虽然很多,但是相互之间没有关联,这样培养出来的能力是零散的,无力的,就像一丛杂草,很可能哪怕我坚持了一年,每种也就是刚入个门,根本做不成什么事
18年我的计划,虽然林林总总看上去很繁杂,但他们全都紧紧围绕着同一个核心:培养我的主业(英语教师)和目标中的副业(知识分享者)所需的能力,这样的学习计划是集中的、高效的,就像一棵树,有进一步生长的潜力。
同样,因为我英语本来就有一定基础,对写东西也相对比较喜欢,相比花时间学不熟悉也没兴趣的技能比如法语或者PPT,提高的速度要快得多,难度也小得多。
最后,我制定计划时候花了些心思,尽量让一类练习能覆盖多种技能,最大化学习的收益,进一步提高效率和产出:比如在quora上写回答可以同时促进英语能力和写作能力,还能积累粉丝;写教学或者英语学习类回答可以同时促进总结能力和英语学习/教学能力,读书写书评可以同时提高教学水平、总结能力,还能给写回答提供材料,等等等等...
两种计划孰优孰劣不言而喻:
15年结束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啥也没学会,变得更焦虑了;
18年中到现在差不多也正好一年,我托福拿到了高分,读完了30本书,写了10篇书评,然后凭着平时积累的课下总结、日记杂感和读书笔记,做到源源不断在上输出高质量答案
所以,学的多不可怕,就怕计划相互之间没关联,互相耽误。哪怕你有很多东西要学,也尽量让你要学的内容相互联系,形成网络,相互促进、相互增益。
时间有限,简单写了一点,希望能帮到你~
你是怎么变自律的?
■来自的网友回复
低效学习的真相——你的学习是否变成了一场行为艺术?
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从 1986 年 4 月颁布,2008 年是「90 后」成人的元年,9 月 1 日是「90 后」第一次成规模跨过大学门槛的日子。
作为刚好跨到应试教育时代的 90 后普通家庭,大多数父母文化水平不高,这就代表了他们极度希望自己孩子文化水平高一点。
许多人从小到大,听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怎么又在玩?还不快去学习!」
于是当代机智熊孩子也花招百出,把语文书的封皮拆了包在《龙族》上佯装沉思的看,在发呆之前在面前摊一本数学习题,有这种仪式感护身哪怕一个小时都不翻一页书也不会被说。
所以在义务教育逐渐规模化寻常化后,很多小孩从小到大都养成了一种条件反射——「不管学的是什么,学的有多慢,只要看着是在学习就 O98K。」
「学习」不知不觉成为了一种「存在即是理!」的代言。
而这种学习模式也逐渐成为了一种风气,我把它叫做:「行为艺术学习法」。
01「行为艺术学习法」行为艺术学习法:指在特定时间和地点,由个人或群体「假装在学习/沉思」的行为所构成的一种学习流派,一般归为表演艺术。
——摘自「柴桑瞎编」百科
什么样的人学习效果最差?
作为一个思维成长领域的写作者,经常会有人私信问我:「柴桑你每天都花多少时间学习呢?我也想好好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多学些知识。」,但其实对于这种问题是很难用「学习时间」这一单一维度来回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