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人学习效果最差?( 二 )


首先,你根本背不下来太多东西。其次,前面说认知的时候说过,知识点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们是有关联的。通过它们的关联和系统结构,完全可以从一小部分关键的知识点,推理出其他大部分的知识。
评论区有人问,程序员编程需要去记忆API吗?当然没有人去记API,用的时候查就好了。你也不可能记得住,因为API是动态变化的。API也分常用和不常用。查的多了,常用的API自然就记住了。编程的效率不在于节省几分钟查API的时间,编程的效率在于你在写代码之前就已经理清楚了代码的逻辑和架构。
建议: 训练系统化和结构化思维,建立知识体系结构。理解知识,比死记硬背更靠谱。
2. 只有输入,没有输出的人。
输出就是对知识的梳理和应用。包括任何形式。比如,你学了点东西,给别人讲。或者写文章教程、或者用它做了点新的创造。这些都是输出。如果只是输入,没有输出,你永远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学到了。输出是检验你真正学到的唯一标准。
输出的过程,也是知识内化的过程。输出会强迫你的大脑去梳理输入的知识点,强迫你自己去归纳、梳理、结构化输入的知识。「输入」和「输出」兼并,才算是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
评论区有人问学医该怎么输出? 我不懂医学。但任何学科都分理论和实践。理论性知识的输出有很多方式,比如记笔记、思维导图、写博客、帮别人解决问题等。输出的目的是让你的大脑进一步对输入的知识进行加工和思考,网络化、结构化、形成知识体系。实践性的知识就是应用,比如给人看病,或者跟随前辈临床学习总结经验,这些都是输出。记住,输出的形式有千万条,但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自己的大脑对知识进行深度加工并形成体系。
建议: 写作是一个很好的输出方式。另外就是用我上面推荐过的思维导图做笔记。对于可以实践的知识,也可以去实践一下。
3.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还是那个原因,知识不会孤立存在。如果只抠一个细节,很容易让自己忽视知识点之间的关联,而陷入到「死胡同」。
举个前段时间我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来说明这个问题。因为我做儿童/青少年编程教育的创业,邻居请我去他家咨询一下孩子学习如何学习编程的问题。话题最后越聊越宽,聊到了如何学习的问题。我看见他家墙上贴满了英文字母图画表,其中有一副图画是描述「数量」相关的词。我第一眼看到的是「少」这个中文,在「少」的旁边还印着一只米老鼠,下面是印着「少」的英文单词。我本来想对邻居说的是:「小孩学习汉字、英文,完全可以结合图像去理解,更加容易记忆」。但是家长突然问了我一个问题:“为什么「少」这个字画是一只米老鼠?”。我楞了一下,是啊,为什么啊?米老鼠和「少」有什么关联?我想了有30秒,答不上来。然后我突然看到这个「少」字旁边的「多」字,画的是好多只米老鼠,我才明白过来。。。
我想,这个例子应该说明问题了吧?其实日常的学习过程中,这种问题会经常遇到。当你卡在某件事,或者某个知识点的时候,最好别和自己较劲。让「理解」飞一会,去看看和它关联的知识点,挖掘一下有哪些前置知识。
建议: 学习之前,最好先从整体上了解一个领域。比如看一本书,最好先把书整体看一遍,然后再细嚼慢咽。先了解一下,这本书目录有什么,看看文前和序,了解作者的写作初衷和书本内容的组织逻辑,这样更有利于你从整体上把握这本书,更加有助于你挖掘对自己有利的知识。
4. 没有任何擅长领域的人。
但凡有一样自己非常擅长的正常的爱好,就说明他经历过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从而可以在新的领域中应用这份学习的经验。至少,他明白一点,学习的过程必然会经历一个阵痛期,他不会轻言放弃。
建议: 培养一个良性的爱好,让自己经历一遍从小白到高手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让你更进一步的认识你自己。
5. 不懂得如何阅读的人。
不懂得阅读,就是不会输入。输出固然重要,有选择性的输入也很重要。主动学习的人,大多是通过读书来学习。
读书的过程,就像是读者和作者的投球游戏。 书的作者尽量给你的方向投出更易接住的球(知识点),而读者能不能接住,完全靠自己。一个好的阅读方法,可以帮助你更好地「接球」。
建议: 推荐阅读《如何阅读一本书》、《脑的阅读》。
小结因为时间关系,就写这么多吧,其实我还有很多学习方法想要和大家分享,但我想要写成一本比较系统的书。暂且希望上面展开的几点描述可以帮助到大家。
另外,我这篇文章里也列出了一份书单,可以帮助你提升认知,大家可以加入和我一起完成一件以年为单位的事,也可以自行阅读,希望能给你更大帮助。
张汉东:2019年,送你一份成长书单
最后,感谢赞赏的朋友。
■来自的网友回复
无法进行任何长文阅读的人。
我今年大四,从前辈的角度去审视大学乃至高等教育的周遭环境,深感“信息爆炸”是如何冲击、形塑社会文化生态,甚至可以说散发着一种自上而下、自宏观向微观的荼毒作用。它拥有像风暴一样大范围席卷的杀伤力,又兼具毒雾般悄然无息的渗透力。
典型的环境参见图书馆。一个店面经营得如何,要看它的顾客能坐多久,有多少回头客;同样,一个图书馆是否真的能体现学习的热情,关键在于有多少人坐得住,又有多少人愿意返归,维持来此求知成长的意识。
而不是:仅仅来了就足够了。
玩手机若干无关的app,只读标题有意思的文章,关注了一堆根本不会看的公众号,闲暇时刷短视频,刷淘宝,刷朋友圈;不知道参加校内什么活动,不深究项目背后的意义,不关心有助成长的技能;与人合作消极怠惰,与人讨论屡屡偏题,与人思考敷衍了事……
有小小的改变自我的意识在时常雀跃,却从来无法用一段安静的时期去合理规划,而是诉诸各种能带来即时心理反馈的“鸡汤”故事、速成课程……
对于应试第一反应是寻找讨巧的方法,总是希望得到某种快速的直达结论的解法。沉不下心逐步推导,甚至嘲笑耐心的他人,在投机取巧偶然获胜时尤甚。
别人指出不合理的地方,第一反应是攻击,自我维护,而不是谦逊地接受不同角度的想法,针对问题本身作出新的阐释。对于任何问题总以为有着某种终极答案一步到位,而不习惯于通过阶段性的追问加深认知。
太多太多了。包括我最近一起做课程设计的小组同学,即将合作的同学靠不靠谱,我几乎一眼就能看得出来。
我从来不觉得自己能力出众,有一次和朋友诉苦:“我和他们的区别仅仅是我愿意去学而已,就这么一点点的区别。”
他一句话震撼到了我:“愿不愿意去学,这可不是一点点的区别。”
愿不愿意去学,其实和“看不看得进书”一样。我们谈论学习学不进去,最常用的替代性说法是什么?是的,就是:
“看不进书。”又岂止是书。
当代学生的风气,一天里能进行多少篇长阅读都难说。假如某位学生需要完成一项任务,需要他在一定时间内完成调研工作,涉及资料的查取和文献的阅读,有多少同学能愿意去读?注意,这里我都没有用“认真去读”的字眼,而只是“愿意去读”。坦言,我对可能的结果并不乐观。
阅读本身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们把它想得太简单了。
尼尔·波兹曼对于读印刷文字与智力之间的联系,有如下论述:
首先,你应该相当长一段时间保持基本不动。如果你做不到这一点(读这本书或者其它书都一样),那么在我们的文化里你就会被认为是运动功能亢进或是不守纪律,至少是有什么智力缺陷。印刷文字对于我们的身体和大脑都提出了相当苛刻的要求。但是,控制你的身体是最低限度的要求。你还必须注意书本上文字的形状。你必须看穿它们,这样你才能直接了解这些形状所代表的意思。如果你仅仅注意文字的形状,那么你就是一个让人不能容忍的低效读者,会被人当作傻子。如果你已经学会了怎样不受外观的干扰去理解意义,那么你就应该采取一种超然而客观的态度,这包括你要能够区分文字的感官愉悦、魅力和奉承语气(如果有的话)和文字所表达观点之间的逻辑。同时,你还必须能够根据语言的语气去判断作者对于所写内容和读者的态度。换句话说,你必须知道笑话和观点之间的区别。我总结一下,一项长阅读之中你至少要用到以下能力:
(1)控制自己,保持安静
(2)对内容持续跟进,且具备足够的吸收信息的效率
(3)抵抗外部干扰
(4)理解内容传递的意义、区别和逻辑
(5)透过内容去感受内容传递者(即作者)的态度和想法
哪一项是不适用于学习过程的?哪一项是和学习过程无关的?
所谓学习,就是一段能控制住自己,抵抗外部干扰,在安静的过程中吸收、理解、判断内容的本身及延伸的过程。阅读不仅是学习的伴随,也是和学习的行为模型息息相通的前置模拟。阅读需求的素质,微观上和学习关联,宏观上和也做人关联。
我们从印刷文字汲取知识,不仅因为它是大量知识存储的形式,更因为它是正式的,是严肃的,是理性的,是力求思辨的。
思考从来不是一项表演艺术。学习是,阅读也是。阅读指向思考,思考指向学习。书都不愿意读,书都读不进去,那学习还学得进去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所以这里我再对上一句话做个类比延伸。
愿不愿意去阅读,这可不是一点点的区别。
我在大二下学期树立了一个想法:注重课外的读书并养成习惯,哪怕学业绩点为此掉了0.2或0.3,我也要成为一个“读者”。通识阅读这项任务,比拿高一级的奖学金,优先级和投资回报率更高。换言之,学业我会认真应对,但是我一定要花更多的时间去读书。如果说应试走到得知成绩是一个阶段,那么阅读就不存在这样的阶段,它永无止境,回馈呈指数级。
一年多的时间里,我逐渐接触到许多比我厉害的人,和他们合作过,交流过。潜移默化的认知水平为我提供不同以往的决策思路。要论硬性技能,我完全不是对手,要论学力,我也远不及他们,可依然不影响我们交往。
曾经有一本书叫《狂热分子》令我钦佩不已,而它竟是由一名爱好读书的码头工人写的。埃里克·霍弗通过自学和观察,拓增了词汇量,背靠底层的语境,形成自己独特的阐释语言,成为了不起的“码头工人哲学家”。我们应该获得启示: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广泛的阅读和反思,使个人的思维广度拓宽,解读角度多样化,措辞用语高级化,保有更持久坚固的汲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能力,获得理性思辨和自我检讨的能力。
我很庆幸做出了这个选择。
我的朋友既包括学霸大佬,也包括二本高校的普通同学。资历如何不是影响人际交往的关键,你的人品如何,你是否上进,是否有思考的习惯,是否读得进书,静得下心,才是打动人的亮点。阅读多的人,起码保存着一种敬畏之心,它牵引着你不过度反应,不倨傲也不懦弱,温存却有力量。
所以说了这么多,如此一项考验和回报并存、有百利而无一害的长期投资产品——阅读,经受着与学习如此巨大的割裂,经受着众人如此普遍的漠视,于我来说始终是个困惑不解的现象。
娱乐的唾手可得掐灭了严肃分析存在的空间,以致任何理性辩论的泛娱乐化得到了默许,在默许中诞生了畸变。有的畸变贩卖焦虑,有的畸变收割愚昧。阅读的需求被悄然挤压到了碎片时间里,大家对碎片阅读的提议作出追问,却没发现阅读需求早已被畸变共化扭曲。
短视频姑且能带来瞬间的娱乐,短阅读能为我们带来什么呢?
短讨论姑且能聚合琐碎的信息,短思考能为我们带来什么呢?
更别提什么“短学习”之类的概念了。我们可以容许技术发展下任何突变的存在,但不要丧失基本的警醒,别忘了我们的区分和判断是基于什么。
中学教育就强调过读书的好处,考卷一直在训练阅读理解的能力,题型不外乎这几种:
(1)对文章或段落主旨的概述
(2)对某个用词、用句的含义理解
(3)你自己对于文中的XXX怎么看待
我们在如此的教育和训练下取得的能力,究竟还掌握着多少呢?我对此有些悲观。
阅读并不简单,同样阅读能力的丧失,根本就不是一件小事。美国早就开始承受电视普及对文化的冲击,中国复现了它的老路——且在文化水平相对落后和经济实力、网络媒介爆发式增长的矛盾之中。
要谈学习,先能完整看完一篇长文并说出自己的理解再说吧。
■来自的网友回复
不会学习的人。
在中国学生中很常见的一个问题就是,只知道自己学的不好,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不好。一些学生把学不好的原因判定为不爱学习。这样的学生需要的是一个合适的开始方法。毕竟在过去他的成绩真的太差了,很难会愿意开始学习,并且感兴趣。
对于用功学习的人,我们很擅长把他们学习不好归到,没有学习方法或者学习方法不正确上。但是这种归因方法,其实并没有找出真正的问题。
一、学习不好的原因
1. 典型的时间投入不够
想要达到一个比较好的学习效果,首先要投入足够多的时间,即便再好的学习方法,都是需要时间的。而且学习时间越长越熟练,有时候即便它不够高效,投入时间长到一定程度了,效果也不会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