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提议恢复土葬火葬比土葬更消耗金钱和土地资源( 二 )
文章插图
前一阵子听说未来会推出一种“冰葬”,就是把遗骸通过零下196℃低温的方式弄成冰块,然后用机器打成粉末,然而并没有什么用处。又听说有一种办法,可以把骨灰弄成钻石,做成首饰给亲人留着纪念。但是费用比较昂贵,很多人也不能接受。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死亡的祭奠形式好像越来越不被重视,就好像我们常说“人情冷漠”,毕竟连自己的亲人都已缺少了联系,还能再过多要求什么了。中国常有祭祖扫墓的习惯,“清明节”、“中元节”等都是对于已逝亲人的一种怀念,而且不仅仅是这些特殊的日子,即使在春节之时,也会为自己的亲人送去寄托,而且一般还会在家里有所喜事时也会将此事告知逝去的亲人,他们或多或少通过各种本知道无法实现的形式来加强与逝去亲人的联系,这也深深地烙印在中国人的传统思想之中。
文章插图
土葬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个执念,此前听说过一些故事说是一些老人为了逃避火葬,甚至不惜将自己活埋,因为当时推行火葬有一个时间,在这之前已经土葬的便不再追究。这样对于一些老人来说是他们骨子里最坚定的事情,他们看淡了死亡,但是并没有看淡死亡的形式,一辈子生活在的土地上,他们只希望与土地有最直接的联系。
文章插图
吴飞教授认为火葬更多的像一种形式化的处理,完全缺少了人情味。我们将西方墓地出租的形式模仿过来,这也让死亡成了一种负担,不仅仅生前要忙着赚钱买房子,死后还得花费大量的钱买块小地方,给一个家庭的负担加重。现在的一些中介,将墓地都炒到了天价,这确实是让人难以接受的。【北大教授提议恢复土葬火葬比土葬更消耗金钱和土地资源】
文章插图
死亡是一个人一生的终点,谁也不想稀里糊涂,也想和这世间好好告个别,只是很多时候,人生充满了诸多无奈。
- 汉服当校服,学生走“格格步”?大学教授痛批:荒唐!原因有三
- 神童田晓菲13岁读北大,出国留学后,嫁给50多岁的美国人
- 美院教授写《兰亭序》,不如11岁小学生?我看不至于吧
- 哈理工“扫地僧”:14岁上北大的天才,现依旧吃饭舔盘,衣着寒酸
- 此人一生拿了36个博士学位,满身恶习,是北大不敢开除的人
- 三个月的爱情,换后半生的孤独,民国才女因此得了教授头衔,值吗
- 广美教授林墉笔下的女人体国画,俏丽、灵动,勾人魂魄,养眼!
- 王晓琮14岁上北大, 教学40年未评职称,却成“最红讲师”
- 鲁迅最爱的北大校花,美丽胜过林徽因,为何选择嫁平凡小职员
- 「津门网」看中国美术学院老教授陆抑飞先生笔下的花花草草真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