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喜爱的飞白书,为何被书法史抛弃?工艺毕竟不是艺术
飞白书在书法史上的地位较为特殊,曾作为一种独立的书体存在,张怀瓘在《书断》中就将飞白书与篆、籀、八分等并列为八种书体。相传飞白书为东汉蔡邕所创,在其后一段历史时期中,产生了很多飞白书的经典之作,比如唐太宗《晋祠铭》的碑额、武则天《升仙太子碑》碑额等。
文章插图
武则天《升仙太子碑》碑额拓片飞白书有特定的用途,因一般情况下字径大、装饰效果好,所以多用来题写衙署匾额,也常用在一些墓志、碑偈的题名,在帝王贵族中风靡流行。但是,飞白书作为字体的发展来说,是失败的,这也导致最终被历史抛弃。
飞白书走向衰微,大体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01工艺性大过艺术性,被逐渐抛弃
文章插图
《尉迟敬德墓志盖》拓片在飞白书不断的发展过程中,装饰雕琢意味过度浓厚,从而导致其书写性逐渐削弱,远离了“书以载道”而演变成了一种美术字体。再看武则天的《升仙太子碑》,与之前的飞白书已大不相同,看其用笔,若用传统毫笔,难以书成,更像是用木皮笔之类的刷笔所书,才使最初的“丝丝露白”转变成了“节节露白”,已然失去了书法的本质。
文章插图
《尉迟敬德墓志盖》拓片局部宋代书写飞白书已经不再使用毫笔,使用片板所制之笔不具有弹性,无法书写出轻重浓淡的变化,故不具备书写性。
赵宧光说:“徒将字字求飞,画画求白,浑身是假,古意荡然,此正飞白不传矣。”这样刻意而为之的书写已经古意无存,与蔡邕当时所创的飞白书背道而驰,书写者不重视点画功夫,而仅在装饰性上下功夫,情感表现性也大打折扣,最后沦落为民间艺人所使用的花鸟工艺美术字。
文章插图
米芾书法中的飞白飞白字体的发展已经脱离了实用性、书写性,过分的装饰也不具有被大众广泛认知的普遍性,随着人们审美的逐渐提升、艺术感悟力的增强,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飞白字体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02使用场合不多,限制了飞白书的传播
由于飞白书主要流行于上层社会,可使用的场合不多,导致受众面有限。飞白书的抒情性超越了法度,这也导致以求功名为目的的读书人无法像王公贵族们那样潇洒自如,他们不敢贸然临习,也没有时间去参与这些笔墨游戏。
而且,飞白书宜书大字,自汉末以来就多作宫殿题署之用,受到帝王的喜爱,身份较为特殊,所以在民间流传度不高,未能扎根于群众。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李世民《晋祠铭》与碑额拓片03对材料要求高,一般人很难接受
飞白书因书写刊刻繁难,书写材料耗费高,使得学书者甚少。张庚《唐高宗纪功碑飞白书赋》:“则飞白书不可小字明矣,又笔画丝疏,难于勒石,故流传者罕。”
飞白书笔画丝丝露白且字径较大,给刻工刊石带来了不小的难度,而“纸寿不过千年”,这就让飞白书作品难于流传,仅以文字记载为主。上文提及飞白书的书写工具繁多,除了传统的毫笔,往后还衍生出以木、皮、帚等材料所制之笔,用以表现“丝丝露白”。
文章插图
古代书法中的飞白同时,因重视露白,所以选纸“应以白滑而有光泽者为最宜,当首推质厚而洁白之玉版宣”。对于用墨,则要选择“浓淡得中的上等减胶者”,这样才可使字黑白分明。对于材料要求如此之高,花费之多非一般平民百姓所能承担,所以学者甚少。
- 武则天这一首诗不仅夺得李唐江山,而且打败诗仙李白
- 武则天墓1300年完好之谜!
- 宰相写下“青鹅”两字被灭族,百官不解,武则天:你们把字拆开念
- 武则天时代有个史官太“大逆不道”,竟将历代史学家全部“拉黑”
- 武则天墓前有61个无头石人,千百年难以解释,结果被俩农民解开
- 鲁迅最爱的北大校花,美丽胜过林徽因,为何选择嫁平凡小职员
- 谭 滔:黄金茶(外一首)
- 看完《罗织经》,狄仁杰冷汗直冒,武则天自叹心机不如他
- 郭沫若挖了明定陵,为何又要挖武则天墓?老梁的说法,值得借鉴
- 收下最美情话,说给你最爱的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