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有过这样一位英雄: 为救一女子, 率100人大败敌军10000人

唐初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六·唐纪十二》:“果毅都尉席君买帅精骑百二十袭击吐谷浑丞相宣王,破之,斩其兄弟三人。初,丞相宣王专国政,阴谋袭弘化公主,劫其王诺曷钵奔吐蕃。诺曷钵闻之,轻骑奔鄯善城,其臣威信王以兵迎之,故君买为之讨诛宣王。”为我们记录下的就是这样一个英雄的故事。
诺曷钵(?-688年),吐谷浑汗国第二十二任也是末代统治者,慕容顺的儿子。他是唐朝唐朝所扶持的傀儡可汗,因为嗣位时年龄小,国内大臣争权,不得太平。唐太宗派出军队帮助他平定了动乱,封他为河源郡王,并于公元640年,把弘化公主嫁给了他。我们的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唐朝虽然扶持诺曷钵,还嫁了公主给他,但在吐谷浑汗国,诺曷钵依然掌握不了实权,其朝政由丞相宣王专权。而诺曷钵因为娶了弘化公主,与唐朝的关系进一步密切,很快便引起了专权者的不满。公元641年,丞相宣王和他的两个弟弟以在祭山名义,将诺曷钵和弘化公主骗到了山中,准备绑架他们为人质前去投靠吐蕃。
当时,吐谷浑的王城是东距青海湖约7.5公里的伏俟城,位于今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石乃亥乡以北、菜济河南,又称铁卜加古城。这里周围是一片地域开阔、水草丰美的大草原。 吐谷浑人虽然在这里筑城了,但以游牧为生的他们仍然是“虽有城廓而不居”,“犹以毡庐百子帐为行屋”。
日月山,唐初的时候人们把它叫做赤岭。据说,此山远看如喷火,近看如染血,因远望高山“土石皆赤,赤地无毛”而得名。这座海拔仅3200米的小山,在群山巍峨的青藏高原上,因其太小而不值一提。但它在群山环绕中透出一个隘口,让骑马行走的民族便利地穿越青藏高原,成为中原通向西南地区和西域等地的重要隘口,成为历史上有名的“交马赤岭”,中原和吐蕃封建王国的使者必须在此换乘对方的马方可踏入异域土地。
公元641年正月,远嫁松赞干布的文成公主到达今天的西宁,在那里作了短暂的停留,然后前行二百余里到达险峻的赤岭。公主下车换乘马,进入吐谷浑境内,受到河源郡王诺易钵和弘化公主的热烈欢迎。
因为文成公主,赤岭有了我们今天叫的这个名字——日月山。据说,作为告别中原最后一站的赤岭,文成公主不忍心快速离它而去,就在山上支起了帐篷,想要在故乡做最后一梦,伫望故乡最后一眼。但当她登在山顶,回首不见长安,西望一片苍凉,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忍不住取出临行前唐太宗所赐的日月宝镜,没想到镜中出现的却是长安繁华的景色,令她离愁倍增。
文成公主由此悲喜交加,泪如泉涌,但当想到自己远嫁和亲的重任,毅然将日月宝镜抛下赤岭,摔在东的是日镜,摔在西的是月镜,摔碎的镜片让泪水和风沙掩埋,成为日月二山。两山隔山相望,唇齿相依,如情侣,如父女,其情其景,无不动人。
在这里,我们美化、神化了文成公主,却很少提及同样是和亲公主的弘化公主对她的送行。今天,我们不知道两位公主在这一带是如何分别的,又是怎样相互安慰与鼓励的,但我们能知道在送走文成公主后,弘化公主就经历了一次政治危机,险些做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弘化公主(622—698),唐太宗宗室女。640年,18岁的她奉唐太宗之命,在左骁卫将军、淮阳王李道民及右武卫将军慕容宝等的护送下,进入吐谷浑王城伏俟城,与诺曷钵完婚。送走文成公主时,她结婚还不满一年,还是个只有19岁的新娘子,但前方的“政治危机”已经在那儿等着她了。
今天,我们当然可以将吐谷浑丞相宣王所祭之山想象成日月山。据史书记载,弘化公主不仅聪明贤惠,而且具有超人的胆略。当她察觉宣王的阴谋后并没有惊慌,而是飞身上马,和诺曷钵一起带着少量亲兵,连夜向鄯城奔去。
这里所说的鄯城就是我们今天的西宁,它最早属于东汉金城郡分置出来的一些地盘,治所在西都(今西宁市),辖境相当今青海湟源、乐都间湟水流域地。北魏时,这里改置鄯善镇。隋时又将这里改为西平郡(今乐都县),辖湟水、化隆2县。不是我们今天说的新疆的鄯善,也不是汉代的楼兰国。有一些人将它弄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