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诗解析之四十六:《读圣贤书》

大德心要 | 寺院风采 | 传统文化
韩诗解析之四十六:《读圣贤书》
文章插图
退躬讲述
张宗政录音
离东、离涛整理
涂继成:号退躬,生于1953年9月9日。少读古藉,师承唯识一脉。随韩文畦修学世间行。平生依实业文化立身,文思广涉儒释道科哲五学。曾于1997年率先在国内发行国学挂历达19年,近三十年在川内外公益教学中华传统学术课题。文稿近六百万字。
曾与许广清先生共同主编《韩文畦文化思想存稿》,自己的文化观点有“正慧”、“共生慧”等。多年来在川内外公益开讲国学学术讲座,深获听众好评。
第四十六首《读圣贤书》
读圣贤书旨若何,
解忧济物远浇讹。
升沉显晦宁堪计,
嗤彼刘邦校仲多。
这首诗,作者是以平民之心吐圣言之量,即诗人虽在刀光剑影的历炼中,却说出了一份竹篱茅舍的圣贤风光。下面我们分句进入,第一句:
读圣贤书旨若何?
就这一句啊!可说是括尽经典揭其旨。一般来说,千古读书人能读到圣贤书,已经是最后的步骤了,而圣贤书要读出微言大义,已经是象牙塔中的最后领域了。第一,能读圣贤书:第二,能读出圣贤书的微言大义。这就是千古读书人梦寐以求的最高境界。
而韩老却以此作基础而进一步提出:我们即使读出了圣言量中的微言大义,那这微言大义最终是用来是做什么呢?它的宗旨是什么?它价值又在哪里呢?你即使真读出了微言大义,这微言大义也只是圣贤的,与你有何相干呢?你去读,读出来对你又有什么价值,有什么意义呢?这就是第一句诗所达到的高度,所提出的千古拷问!
这一问,可以问尽天下读书人,问尽千古读书人的种种羁绊,所谓“做书本的主人”之追求,就是从这里开始。
读书人都是以书为主,但韩老在这里指出,书,就不再是主人了,而读书的人,才该称为主人!“旨若何?”这一问,就问出了上述高度,所以我们解第一句,須要解出这个高度。下面讲第二句:
解忧济物远浇讹。
第二句是对第一句的回答。第一句是问“读圣贤书旨若何”即宗旨是什么?第二句——“解忧济物远浇讹”就是答案,即回答了第一句。
韩诗解析之四十六:《读圣贤书》】那么,第二句的意思是什么呢?这有三个层面:第一层面,解忧;第二层面,济物;第三层面,远浇讹。下面我们分层解这三个内容:
第一个内容:解忧。读尽一切圣贤经典,首先要做到的基础功夫就是——去掉人生的忧患,即去掉心灵忧虑和對生死的恐懼。用佛经的微言大义说就是要“去掉我执,去掉法执”。也就是要悟道,要得空性。用道家的话说就是要齐物,要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脉络或路线沟通。这就是“解忧”在佛家和道家上的一份目标。在儒家来看,那就是《大学》的八目。
三纲八目中的前五目,这前五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一句话格、致、诚、正、修。这五目都在“解忧”的范围内。
所以儒家的、道家的、佛家的这三家圣贤经典,圣贤修养與圣贤目标,第一目標就是要到达上述的任务。要把这些任务完成。在这里作者就用一个词来代表了,这个词就是“解忧”。解什么忧?人间之忧,人生(生死)之忧,心灵之忧。这三忧把它解掉仅仅是第一步。
解忧达到后,第二步就是济物。济者,周济,经济,普济。物,在这里指事物。事物都是在人世上发生的,所以就叫人世间的事物。人世间的事物都是经世济民的事物,所以都称为济世或及物,简称经世济物。用佛家的话说就是“普度众生”;用道家王重陽、丘处机那全真派所说就是“拔苦济贫”。把人间的苦难拔掉,把人间的贫穷济起来,这是道家的说法。用儒家说法,那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以仁爱之心爱尽天下。
所以“济物”二字,儒家叫仁爱,道家叫兼济,佛家叫普度。这是读圣贤经典,做圣贤修士要达到的第二个目标和内容,这是第二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