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风物 篇四十六:昔日曾是进贡珍品,如今为何面临手艺失传?

青砂器是个什么东西,或许现在已经很少有人见到过,听过了。它没有精美的颜值,外观却质朴大方,暗灰色系,似乎难以让人察觉其纹理中透着的一种青蓝光,若隐若现,气质不凡;它的表面还有颗粒般的质感,不过总体是很光滑的,这便是青砂器。
每日风物 篇四十六:昔日曾是进贡珍品,如今为何面临手艺失传?
文章插图
来自河北张家口蔚县的青砂器是全国有名的代表,如今也算仅有的代表了。在当地,过去它常被用于厨房中,充当一名灶台上的做饭的好帮手,极耐高温的青砂器可以做很多菜色。当然,也有人用它来煲药,作为一个从1400度高温中炼化出来的东西,它的稳定性真的很出色。这或许可以得出,为何它曾经贵为贡品。
每日风物 篇四十六:昔日曾是进贡珍品,如今为何面临手艺失传?
文章插图
如今,市面上能找到它也实属不易,它的工艺、外观依旧未变,看着普通,却十分实用,给人感觉就像一个老干部,沉稳内敛,自带“宝藏”属性。如果你有机会去蔚县走一趟,或许还能找到烧制它的地方。
每日风物 篇四十六:昔日曾是进贡珍品,如今为何面临手艺失传?
文章插图
皇宫中的御用“药罐”,正规贡品出身蔚县的青砂器之所以有名,还得去细数它的历史脉络。相传,蔚县青砂器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在明朝年间,一位朝廷在职的公务员因是蔚州人,他觉得老家的青砂器特别好用,想着可以当作珍物礼品送进宫中,于是从老家准备了烧制好的青砂器,送入宫内,没想到一下子就大受赞誉,皇上也觉得实用而质优。从此,蔚县青砂器便走上历史大舞台。
每日风物 篇四十六:昔日曾是进贡珍品,如今为何面临手艺失传?
文章插图
到清朝,青砂器的烧制技术一直代代相传,作为贡品,供给朝廷也从未中断。听说,在皇宫内,这些青砂器都被专门选为给皇上和大臣熬煎中药用的器皿,由于其性能的稳定、特殊,在煎煮中药时,药物成分会被完好保留,药味丝毫没有流失,因此传遍宫内外。
每日风物 篇四十六:昔日曾是进贡珍品,如今为何面临手艺失传?
文章插图
后来,青砂器因名气大增,当地制作量也继而增加,那时早已不再局限一种形态,还有砂锅、砂壶、砂吊等器皿,满足多方位需求,用途十分广泛,而且价格一直亲民。
每日风物 篇四十六:昔日曾是进贡珍品,如今为何面临手艺失传?
文章插图
产自蔚县的青砂器,之所以深受人们喜爱,因为在它的制作过程中,它欲火更佳,在使用中,会越用越亮,并且不会被染色、走味、变质,可以用很久很久,简直是民间宝贝。
每日风物 篇四十六:昔日曾是进贡珍品,如今为何面临手艺失传?
文章插图
坩土炼化出的好器,火烧是成败关键蔚县青砂器能有如此质量,除了材料外,技艺更是关键。作为一款朴实无华、轻巧轻薄的砂器,它靠的可是在匠人师傅传承技艺中不断提升、精进技术,让其至今都还能维持着百年前的质量水平。其整个制作过程重工艺、重技巧、重火候。它是选用当地的“坩土“为原料制成,这种土的质地带有沙粒的质感,或可以说是具有砂性,细碾过滤后,柔软细腻,可塑性强,可单一材料就能成型。
每日风物 篇四十六:昔日曾是进贡珍品,如今为何面临手艺失传?
文章插图
一个青砂器的炼成,往往要经过和泥、踩泥、制坏、上釉、烧坯的流程。第一步是和泥,先把坩土粉碎碾细,煤矿烧焦粉碎,然后以3:1的配比加水混匀成泥;第二步是踩泥,赤脚上阵,踩的过程中得一脚一脚转着圈踩,直到把泥块完全踩碎,反反复复,次数越多踩得越久,泥会更有韧劲,对成品的坚硬程度会有助益;第三步,一个人操作先拨动轮子,使其转动后,再在轮上拔泥制坯;第四步,上釉,事先准备两个空水缸,把白土放在一个缸里加水搅拌,待土块溶解后,把溶液转入另一个缸里沉淀,留部分水,把多余的水倒掉,上釉时搅拌均匀后,把砂坯在药水里快速蘸一下,皿体表层便会附着上一层薄厚均匀的药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