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风物 篇四十三:这个用闽南方言唱的戏曲你听得懂吗?

压脚鼓、尺八、二弦、琵琶……如今已经很少看到的古乐器再次相聚,在器乐声中看舞台上的人演绎着“科步”,“唠哩连”在踏棚时念念有词……或许没有人能看懂这段描述究竟在说什么。它的迷人之处仅有懂它的人会为此着迷,但相信这段描述也还是勾起了不少人的好奇心。这一切看不懂的东西便是梨园戏的组成元素。
每日风物 篇四十三:这个用闽南方言唱的戏曲你听得懂吗?
文章插图
梨园戏,一种地方剧种,属于南戏,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之一,现存于福建泉州,可谓是独有特色的戏曲之一,因为在它的表演中用的是闽南语,这或许不是人人都能听懂的。它的价值可谓仅次于昆曲,也被相关专业人士称为“南戏活化石”。
每日风物 篇四十三:这个用闽南方言唱的戏曲你听得懂吗?
文章插图
曲音流转,梦回过往作为最古老的地方剧种之一,让我们伴随南鼓的声响,一起梦回八百年前,听音辨曲,看看梨园戏的成长脉络。
每日风物 篇四十三:这个用闽南方言唱的戏曲你听得懂吗?
文章插图
梨园戏其实是由三种古老的戏种融合而成的。在宋朝,宫廷里有种“七子班”的表演形式,其实算是“梨园戏”的前身——小梨园。南宋朝管理皇族事务的“外宗司”设于泉州府。由于赵氏皇族在汴梁过着歌舞升平的奢侈生活,所以入闽时往往都随带戏子家班,以供娱乐。这种家班多由童龄男女组成,泉州人叫做”戏仔",又叫"七子班",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小梨园"。
每日风物 篇四十三:这个用闽南方言唱的戏曲你听得懂吗?
文章插图
每日风物 篇四十三:这个用闽南方言唱的戏曲你听得懂吗?
可见,早在宋朝,小梨园已经在福建出现。不过,在南宋年间,元兵进犯,泉州市舶司提举蒲寿庚降元,宋室官员遭到灭杀。由于遭遇元兵突袭,“小梨园”家班被迫流散民间。正是这个时期,源自温州杂剧的上路戏和源自泉州的下南戏,与小梨园撞到了一起。当时,在泉州,三种戏剧分别独立演着,同时也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着,慢慢便衍生出了梨园戏。
每日风物 篇四十三:这个用闽南方言唱的戏曲你听得懂吗?
文章插图
演绎高峰,名声陡增后到明朝,梨园戏有戏班专门东渡到琉球进行表演。这或许是目前已知福建地区戏团最早的出国演出。跳转到二十世纪20年代,福建迎来地方戏剧的演绎高峰,当地的戏班再次出国到东南亚地区国家演出,凭借着《陈三五娘》、《雪梅教子》和《昭君和番》等,在海外逐步扩大了影响。
每日风物 篇四十三:这个用闽南方言唱的戏曲你听得懂吗?
文章插图
80年代,梨园戏的高峰再次出现,戏目扩展,《李亚仙》、《朱文太平钱》、《高文举》、《苏秦》、《陈三五娘》等传统看家戏再次出访菲律宾进行表演。90年代又去意大利进行表演……就这样,梨园戏的名声在全球范围内愈发响亮。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地方戏种,却明满天下,带着国际声誉的光环。
每日风物 篇四十三:这个用闽南方言唱的戏曲你听得懂吗?
文章插图
独有科步,舞而不武能在国际上闯出这番名堂,这肯定与其表演息息相关。梨园戏的表演看过的人都说细腻优雅。究其原因,听行内人说,原来这是因为它有自己的一套严谨且独特的基本程式——十八步科母,从表情到动作,手、眼、身、步等细微之处都有要求,如“举手到目眉,分手到肚脐,拱手到下颏”等等。
每日风物 篇四十三:这个用闽南方言唱的戏曲你听得懂吗?
文章插图
此外,梨园戏还依据角色和戏剧情节的需要,独创了“十八雨伞科”,其中有表现遇雨的张伞,怕水泥泞的蹑足撑伞,逆风斜风的顶伞,狂风四起的旋伞,暴风起伏的升降伞、飘伞、放伞等表演动作,组成了一套独有的伞舞表演,十分曼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