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棍棒底下出孝子”起源哪里?为何会产生“棍棒教育”的现象

父母总是强调,小孩子不听话就应该好好地受到教育;再长大一些的时候,我们甚至还听到了一句历史名言,叫做“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理念,父母教训孩子似乎更加有了历史渊源的支撑。
对于这种行为和这句话,我们且不论其对与错,但的确也让不少人曾经产生了极大的困惑。现代社会讲究自由、人权和平等,其实并不太提倡这一行为。
 古代“棍棒底下出孝子”起源哪里?为何会产生“棍棒教育”的现象
文章插图
古代“棍棒底下出孝子”起源哪里?为何会产生“棍棒教育”的现象】那么,这句让无数父母引以为傲的名言到底起源于哪里呢?这种思维究竟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
01“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起源
关于这句名言,最早的起源应该来自于《尚书》。客观地说,《尚书》应该是我国最早的史书,而在其中就曾经提出了5种刑罚,这5种刑罚是舜帝在鼎上专门刻制出来的规定。
其中,特别提到一条扑作教刑。这条规定指的是,可以对不服管教之人以木棍抽打的形式进行告诫。
由此可见,即使是尧舜禹汤这样的传说帝王,他们也认为对于人民的友好以及对于人们的管教必须要同时进行,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教育人民,维护社会秩序。
 古代“棍棒底下出孝子”起源哪里?为何会产生“棍棒教育”的现象
文章插图
随着历史的发展,新起的周王朝也进行了相应的继承和发展。不过周代的规定有所不同,似乎变得更加完善。在《周礼》中有明确记载:“觵其不敬者,巡舞列而挞其怠慢者。”
在周代,舞蹈祭祀以及喝酒是一种与统治相挂钩的礼仪规制,因此礼法就规定迟到的人必须要罚酒,严重的还需要用木棍鞭打。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周代还是战国时期,礼法制度的影响依旧存在,因此“棍棒教育”的方式也有很大的限制。一般来说大概有两点:其一,在进行教训的时候,必须要权衡力度,不得致人伤残;其二,在教训之时必须要遵循礼法,例如不得扒光受刑者的衣服。
在《大秦帝国》中曾有体现,魏惠王曾当庭殴打张仪,但殴打张仪之时,并未向后代一样扒掉屁股打,而是让他身着衣装进行扑打,这也反映了当时的礼仪法规制。
 古代“棍棒底下出孝子”起源哪里?为何会产生“棍棒教育”的现象
文章插图
随着国家制度的发展,人们对于各种刑法以及规定有了进一步的完善,特别是秦代以后,国家制度基本确立,因此对于“棍棒教育”有了更加明确的规定。
例如在漫长的刑法实验中,人们发现屁股是一个很有趣的部位,对其进行殴打和伤害并不会致人死亡,因此鞭笞教育逐渐的开始转移到屁股上。
有史书记载,在南北朝和唐宋时期,当官员犯法必须要立法教育和示威的时候,官员们开始被按在板凳上打屁股。当然了,在这一过程中还有另一种重要的棍棒方式,那就是打背部。但打背部一般有可能致人死亡,因此,这种刑法是作为辅助打屁股的形式而存在。
到了明清时期,“棍棒教育”变得更加可怕。以明代为例,明朝皇帝居然发明了廷杖制度,在嘉靖皇帝上台时,嘉靖皇帝曾鞭笞廷杖的数百名官员,有几名甚至因此被打死,鞭笞之手段变得更加惨烈。
 古代“棍棒底下出孝子”起源哪里?为何会产生“棍棒教育”的现象
文章插图
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棍棒教育的现象呢?
02形成的缘由
在一般人看来,“棍棒底下出孝子”似乎就是针对家长和孩子,但其实在封建社会却并非如此。所谓的棍棒底下出孝子,并不是“出”孝顺父母的儿子,而是孝顺上级的人。
在古代社会有一种说法,叫做“天地君亲师”。这5个位置都是所有人都必须要绝对尊敬的,而所谓的孝顺就是针对于这5个位置。当有人对这5个位置提出反对意见的时候,那么“棍棒教育”就会进行强制管理约束,迫使人们遵从于这种秩序。
因此,所谓的棍棒底下出孝子,其实就是强调的一种维护社会秩序的约定俗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