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听调不听宣”,二郎神跟玉皇大帝,甥舅关系其实暧昧得很
“听调不听宣”,这个说法在中国传统文学比较常见,比如在很多小说、演义和评话,尤其是三国、隋唐等故事里,有名的将领与朝廷的关系都是这样。作为玉皇大帝的亲外甥,杨戬是天庭第一战将,也有这个特殊“待遇”。
文章插图
啥叫“听调不听宣”
“宣”字在商代就出现在甲骨文中,它的本意是指一种特殊功用的厅室,专供帝王君主接见臣僚民众,也是颁布政令诏书的地方,又称为“宣室”。“调”的意思是直接发布命令安排工作任务,调遣、调派和征调都是此意。
比如诗人李商隐在《贾生》中有“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一句。后来“宣”也代指一类行政公文,《资治通鉴·后唐潞王清太元年》中有“但各遣使臣持宣监送赴镇”,所持的“宣”,就是朝廷枢密院发出给各地的文书。
虽然都是上级发令,但还是有些区别。相比而言,“宣”显然更有“皇家气派”,接受宣召的都是臣子幕僚,绝对服从于朝廷中枢。而“调”则灵活得多,上级可以发布调遣命令,但是听或不听,选择权却不在发布命令者。
这有点像唐代藩镇割据,特别在安史之乱后,各个藩镇名义上是大唐臣子,实际上唐廷集权无力,对他们的约束力并不大,更有可怕的是,说翻脸就翻脸。民国时期的北洋军阀,也是类似的情况。说白了,就是归中央管辖,但是中央能管理,却辖制不了,诸如人事权、财政权、军力权等等,都无权干涉。
文章插图
历史上的“听调不听宣”
清代小说《说唐·第二回·谋东宫晋王纳贿 反燕山罗艺兴兵》中,罗艺向前来说降的杨林提出了三个条件,其中的第二条,就是“俺名虽降隋,却不上朝见驾,听调不听宣”,这跟杨戬二郎神的地位何其相似。能够提出这样条件的,其用意,也无非都是要给自己留一份尊严。
按照书中情节设定,罗艺是秦琼姑父,前朝不复存在才投降大隋,贰臣的滋味不好受,尤其是英雄豪杰,都有自尊心,而新旧王朝易代的过程中,为了消除隐患笼络人心,也往往会有一些优惠的政策,给予类似“听调不听宣”的待遇,允许保留私人军队和地盘,只要承认名义上的统一,不反对朝廷政令,有事的时候支持一下中央,如此而已。
【什么叫“听调不听宣”,二郎神跟玉皇大帝,甥舅关系其实暧昧得很】罗艺的地位,意味着,他相对于朝廷,保持着一定的弹性独立。朝廷可以在必要的时候,调动罗艺出兵支援,但不能宣召他入朝觐见参拜。而朝廷初立,对这些强力的下属,也不会轻易刺激,如果朝廷强行下令,很可能逼迫他们造反,不利于稳定。
清朝初期的三藩,都有自己的地盘,相当于国中之国。在剿灭其他势力的时候,可以征调三藩力量,但是不能要求他们放弃兵权到中央任职,否则必然引起三藩警觉,很可能激起直接反对朝廷的叛乱。清朝初期余力不足,没有轻易处置她们,等到国力强盛的时候,清廷毫不犹豫地除掉这些中央集权的眼中钉、肉中刺。
文章插图
外甥与舅舅的微妙关系
吴承恩的《西游记》中,二郎神的存在,就像是天庭的一个藩属,名义上臣服玉帝天庭,其实根本不鸟天界的号令。玉帝作为二郎神的舅舅,名义上是君臣主仆关系,其实对二郎神的事务,根本就管不着。
孙悟空大闹天宫,且看观音菩萨是如何对玉帝推举杨戬出战的,“令甥显圣二郎真君,见居灌洲灌江口,享受下方香火。……奈他只是听调不听宣, 陛下可降一道调兵旨意,着他助力,便可擒也。”口气中带着三分惋惜,您的外甥本领高强,是孙悟空的敌手,只可惜,他个性十足,只听商量不听命令。
- 明知是林冲仇人,宋江还放高俅下山,林冲为什么不跟宋江翻脸
- 运用安全工程实务题——秋分有什么美好寓意?
- 大汉盛世的真实生活场景是什么样的?走近汉画中的历史故事
- 梁山为何能打赢方腊?不是梁山有多强,你看方腊自己做了什么傻事
- 历史上有什么遗祸千秋的决定八股文、闭关锁国,中国近代的屈辱
- 唐僧为什么不用九环锡杖,你看它的前两任主人是谁
- 王昭君的墓为什么能够保留到今天?因为这个原因盗墓贼都要绕着走
- 俗语“只有累死的牛,没有耕坏的田”是啥意思,背后还藏有什么
- 古代皇后妃子对自己的称谓,本宫哀家臣妾分别是什么
- 农村俗语''早不买猪肉,晚不买豆腐''是什么意思?是否有道理?